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袁思杰 香港報道
3月19日,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在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會對將來的醫療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的定位應該面向未來AI賦能的醫療生態、采用AI賦能的醫學教育模式、為AI時代培養新一代醫生。
滕錦光認為,未來的醫療服務將大量依賴人工智能驅動的設備。醫學教育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教師將更多地擔任輔導者的角色。理工大學有計劃設立專門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醫療教學系統,提供虛擬醫院、虛擬手術等實踐體驗,并測試AI輔助的診斷決策。
香港由于人口老化加劇,社區醫療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長期面臨醫護人手短缺問題。
目前,香港僅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每千人醫生數約為2.1人,在發達經濟體中最低。香港立法會秘書處新一份《數據透視》預計,至2030年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將達到1570人。此外,公營醫療系統亦面臨醫生流失問題,2023年醫管局醫生流失率達6.1%。
滕錦光指出,香港理工大學創辦新醫學院的獨特優勢在于其在醫療科學、工程與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深厚根基。香港理工大學不僅擁有45年的醫療人才培養經驗,累計培養近52000名專業人員,而且在醫工結合方面推出了大量醫療科技成果,如近視控制鏡片。
今年,香港理工大學成立了“AI+研究院”,推動人工智能醫療發展。
滕錦光介紹,為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還建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前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等21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理工大學目前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光學、醫療化驗科學、護理學等課程,擁有近1300名醫療相關的教研人員和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教研配套及臨床培訓設施。
香港特區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籌建第三所醫學院的計劃,旨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增長,并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為此,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并于2024年11月邀請本地大學提交建議書。截止日期前,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均向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提交了建議書。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已于北部都會區牛潭尾預留土地,發展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醫教研醫院。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表示,理工大學愿意承擔新醫學院搬入牛潭尾前的所有財政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