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正在推動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要加快補上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近期,一系列提振消費的政策陸續出臺。
我國面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2022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大約為37%;服務消費占GDP的比重大約是26%,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距離。顯然,我國消費比較低有結構性因素,即服務業消費比重較少。為此,國務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健康、養老、助殘、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
消費需求有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區別,前者主要是基本的物質需求,后者體現在服務需求中。具體細分包括基礎型服務消費,比如餐飲住宿、養老托育等剛需,以及改善型服務消費,比如文旅、體育、教育等。我國釋放服務業消費潛力,除了通過財政政策“投資于人”,加強基礎性服務消費的供給和保障外,還要更好滿足4億中高收入群體的改善型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我國制造業已經參與全球競爭,而服務業貿易面臨逆差格局。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在于不同的組織模式。制造業部門往往在生產過程中有比較清晰的技術研發目標與質量改善要求,企業家組織各部門集體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能夠實現有明確度量的不斷改善與進步。服務業則不同,高端服務業核心競爭力高度依賴人才的創造性與專業性,而普通服務業因直接面向消費者且以體驗為核心,則更依賴人的能動性。
高端服務業本質上是知識密集型的輸出,金融、法律、咨詢、醫療健康等等還存在高度定制化與復雜性的特征。而在創意領域,對知識的再創造性要求更高。因此,高端服務業領域,人仍是不可替代的價值原點,本質上是“智力的規模化”,高端服務業的競爭最終將歸結于人才的密度與協同效率。
在粗放式發展階段,資本、權力與關系發揮主導作用,進入高質量競爭階段,我國企業必須學會尊重人才與創造力,構建吸引、培養、留住創造性專業人才并發揮作用的生態系統。
在普通服務業領域,因為生產者要直接面對消費者,使得服務體驗變得非常重要。不像制造業可以在出廠前通過質檢剔除瑕疵品,服務業“生產與消費同步發生”,錯誤一旦發生即直接影響客戶體驗且難以撤回。如果體驗較差,人們往往會盡可能地減少服務消費,避免“花錢找罪受”。若消費者遇到一些服務行業或企業體驗不佳的情況,則可能因為服務糾紛的體驗與標準的主觀性強,導致監管或執法部門也難以幫助消費者維權。普通服務業從業者因收入少也不愿增加“情感勞動”,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與此同時,類似胖東來、海底撈等企業則以更高的薪酬激勵員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形成良性循環。
服務業發展的基本驅動力就是“尊重人”,釋放“人”的價值,從而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專業性與服務質量。只有形成充分尊重“人”的社會環境,才能實現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企業應更加尊重員工和消費者,成為既能設計精密的服務系統,又深諳人性需求的“人文工程師”。只有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情感的深層需求,才能更好地發展服務業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