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彭敏靜 橫琴報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版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催生,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加快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提供新方向。
6月30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規劃(2025—2029年)》(簡稱《產業規劃》)正式印發,從制度體系、要素流動、特色產業發展、琴澳一體化水平,以及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等方面,為合作區未來五年的產業發展指明了路徑。
根據發展目標,到2029年澳門回歸祖國30周年時,合作區與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全面確立,市場準入制度高效銜接;各類要素跨境流動高效便捷,電子圍網系統和跨境金融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體系高效運轉,人員出入境高度便利;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四新”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5%;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琴澳創新產業園等產業園區落地建成;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澳資產業增加值90億元。
合作區的新規劃有何亮點?又釋放了哪些產業信號?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產業規劃》深度融合澳門國際自由港優勢與橫琴產業空間資源,重點聚焦四大產業,增強澳琴產業協同,既鞏固澳門現有產業基礎,又為橫琴產業升級開辟新路徑。此外,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為監管核心,深化市場準入、跨境金融等領域規則銜接,優化貨物、資金、人員等要素跨境流動機制,有利于構建與國際高標準接軌的營商環境。“《產業規劃》以制度創新與產業協同雙輪驅動,為琴澳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產業協同更深更廣
南方財經:《產業規劃》不僅對合作區重點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作出系統部署,還提出加快構建四大片區十一個產業功能組團,通過明確產業功能片區指引對于合作區產業集聚發展有何影響?
葉桂平:該規劃通過明確四大片區十一個產業功能組團,構建起清晰、有序的產業空間布局,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載體。此舉不僅有助于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與協同創新,還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通過優化產業功能片區指引,橫琴能夠精準對接澳門產業發展需求,實現琴澳產業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同時,明確的產業定位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清晰的導向,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落地橫琴,進一步推動產業集聚和規模擴張。
長遠來看,這一規劃將有力促進橫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橫琴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新城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琴澳共贏發展。
南方財經:除了圍繞四新產業展開論述,《產業規劃》還設置了專門章節“琴澳產業一體化發展”,這樣的設置有何亮點?相比以往的規劃有何突破?
葉桂平:通過深度對接澳門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及會展商貿等核心產業,構建“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協同創新模式,實現產業要素在琴澳兩地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
例如,在中醫藥領域,通過“澳門注冊+橫琴生產”模式,既利用了澳門國際化標準認證優勢,又發揮了橫琴土地與制造能力,形成“研發—認證—生產—出海”全鏈條閉環,加速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在金融領域,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的推廣與跨境投融資便利政策的先行先試,打破了傳統金融壁壘,為兩地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了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跨境流動。在高新技術產業的聯動發展上,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葡語國家科技項目引進等措施,為澳門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更豐富的創新資源。
相比以往,此次突破在于更加注重產業協同的深度與廣度,不僅強調空間上的對接,更在制度、規則、標準等方面實現全面銜接,為琴澳產業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開辟了嶄新的增長極與動力源,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設立未來產業孵化基地
南方財經:《產業規劃》提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前瞻培育未來信息、未來制造、未來健康、未來空間、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有力增長極。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在未來產業方面應該如何更好地聯動發力?尤其是澳門如何進一步發揮其國際化優勢,提升走廊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葉桂平: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創新引擎,在未來產業聯動發展上應以構建“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協同創新體系為首要目標。用好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獨特優勢,依托中葡雙語人才儲備和國際交往網絡,在創新走廊的建設中做好“精準聯系人”,促成灣區企業與葡語國家企業合作。利用橫琴的政策紅利,在橫琴設立未來產業孵化基地,通過“澳門注冊+橫琴生產”模式推動未來健康、未來材料等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科研成果與橫琴的智能制造能力相結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鏈。
在深化中葡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的功能上,澳門應持續發揮積極作用,打通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通道,吸引葡語系國家在深海探測、空間技術等未來空間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形成“研發在澳門、轉化在橫琴、市場在灣區”的產業鏈,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
依托澳門自由港及合作區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的跨境金融便利,澳門可探索發展為未來產業而設的國際風險投資基金,為走廊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跨境融資支持。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未來產業論壇、設立中葡科技創新獎等舉措,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和創新企業入駐,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在科技上雙向交流合作,推動走廊成為連接中國與葡語國家、輻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未來產業創新樞紐,在量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領域形成具有國際話語權的創新集群。
南方財經:隨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產業形態將發生巨大變革。澳門高校應如何前瞻性地布局學科建設與科研方向,引領學生和科研團隊在新興領域搶占先機,為合作區未來產業發展儲備核心力量?
葉桂平:在學科建設上,澳門高校應精準對接合作區重點產業,重點布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量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工程等交叉學科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產業人才梯隊。在科研創新方面,緊扣橫琴“四新”產業布局,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前沿領域,構建以澳門科研團隊為核心驅動力、橫琴產業資源為堅實支撐、國際合作網絡為拓展平臺的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澳門在中葡合作中的橋梁作用,澳門高校能夠深度整合各方優勢資源,開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性科學研究,推動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此外,通過共建未來產業孵化器、設立跨境風險投資基金等舉措,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合作區未來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助力提速,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重構澳門高等教育生態
南方財經: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已動工建設。你認為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成后,將如何改變澳門高等教育的整體格局和地位?
葉桂平: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國際教育示范區與國際科學創新示范區,此項目將重構澳門高等教育生態,推動區域性教育樞紐升級為全球教育網絡。“一校兩區”的設置模式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助力澳門高校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域延伸與功能疊加。從空間維度看,大學城將釋放澳門高校長期受制于土地資源的發展瓶頸。教學空間的擴充能有效帶動醫學、微電子等需要大量實驗器材的學科群建設,促進國際學生與科研團隊在大學城交流、合作、共研。
其次,依托“澳人澳稅、橫琴空間”的政策優勢,澳門高校在跨境教學、科研合作等方面可享有更大自主權,有助吸引國際頂尖學府在橫琴設置教育機構。以橫琴“四新”產業為核心,推動產學研發展,釋放更大產業協同效應,通過“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機制,催生中醫藥、微電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閉環。鼓勵高校在教育城舉辦國際論壇、學術會議等活動,構建全球教育治理參與平臺,借此吸引國際頂尖學者設立聯合實驗室,能夠推動科研成果的全球轉化。這種國際化生態的構建,將使澳門高等教育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成為連接葡語國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樞紐。
長遠來看,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將推動澳門高等教育實現三大跨越:從區域性教育中心升級為全球教育創新節點,從單一辦學模式轉向多元協同發展,從服務本地經濟轉向引領大灣區科技創新。這一戰略布局不僅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更通過教育要素的跨境流動,打造粵澳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深度融合的“試驗田”,使澳門成為“一國兩制”框架下教育合作的典范。
南方財經:澳門城市大學未來是否也會考慮延伸合作區辦學?學校是如何利用合作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機遇,推動自身發展的?
葉桂平:基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的機制創新權限,澳門城市大學正積極探索在橫琴延伸辦學的可能性。通過拓展辦學空間、共建產學研基地等舉措,系統性紓解大學資源承載壓力,更能依托合作區產業生態優勢,精準對接四大新產業等戰略領域人才需求,構建“教育─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創新循環體系,推動澳門高等教育與灣區經濟動能轉換同頻共振,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的智力支撐,進一步釋放澳門高等教育創新動能。
在發展定位上,澳門城市大學緊密對標合作區四大新產業及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精心規劃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教學設施建設,在打造灣區智慧引擎、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深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賦能產業國際化升級等領域重點布局,充分利用合作區的地域優勢、政策紅利及豐富資源,深化與內地高校的合作,共同探索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徑。
南方財經: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你認為澳門高校在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哪些目前尚未凸顯但潛在的挑戰?學校又將如何提前謀劃、布局應對策略?
葉桂平:從更長遠的視角審視,澳門高校在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雖已展現出積極態勢,但仍需警惕多重潛在挑戰。其一,隨著琴澳合作的不斷深化,兩地法律體系、教育管理制度的差異將逐漸凸顯,在科研合作、學生流動、教師互聘等方面,尚缺乏統一的政策框架和操作細則,導致協同效率受限,影響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步伐。其二,澳門高校各具特色,在琴澳一體化進程中,應注重發揮各院校的長處,避免同質化發展,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其三,在國際人才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澳門高校在吸引和留住國際頂尖人才方面將面臨更大壓力。對此應充分利用合作區的人才政策,為國際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保障,確保科研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面對這些挑戰,澳門城市大學將秉持前瞻視野,提前謀劃應對策略。積極與合作區相關部門溝通協作,推動建立琴澳教育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明確合作框架,為雙方合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在資源共享方面,澳門城市大學致力于構建開放的教育生態,推動院校間的深度合作與資源共享。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共享課程資源、開展聯合培養項目等方式,打破資源壁壘,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同時,澳門城市大學亦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激勵,致力吸引更多全球頂尖人才落戶澳門,為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夯實多元化的人才梯隊,為推動區域教育協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