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馬嘉璐 廣州報道
日前,審計署官網公布了《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其中提到,對重大項目和重大風險的審計包括了數據資源利用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的審計情況。
在數據資源利用方面,重點審計的18省市存在“數據資源底數不清、共享應用存在梗阻”的問題:
- 至2024年底,9省市1091個政府部門的信息系統未按要求編制政務數據目錄,9717個政府部門已編制的數據目錄因未關聯信息系統、未注明共享條件等,不符合規范要求,降低數據賦能作用。
- 6省市的147個數源部門以各種理由拒絕其他部門正當共享申請,或提供已過時失效數據等共計577項。
- 5省市的134個用數部門375個服務事項“應用未用”相關數據,相關地區在辦理公積金繳存、中小學入學等民生事項時,仍需提交紙質材料或手工填報上傳10余項證明材料,影響群眾獲得感。
此外,在審計署通報的其他領域問題中,還存在一些利用了“數據孤島”漏洞、通過數據途徑可以改善的問題。
比如,在協同治稅方面,至2025年3月底,稅務與海關、財政、自然資源等部門尚未建立有效的數據共享和利用機制,稅務部門內部對涉稅數據關聯分析不夠協同,2021年以來共少征企業所得稅、耕地占用稅等稅費724.23億元。
在養老保險基金方面,有25省的2.83萬名職工通過提供虛假病歷或篡改檔案提前退休等方式,違規領取養老待遇5.19億元,如山西蒲縣疾控中心一職工的人事檔案有14處涂改,“1歲工作、22歲退休”仍層層過審后“退休”,一邊領取養老金累計69萬元,一邊又在新單位工作取酬。
在惠農財政補貼方面,有16省104縣不法人員惡意騙取4.78億元。農機購置領域是騙補行為的多發區,主要是有關部門對農機售價、申領農戶身份的真實性審核不嚴,為不法企業通過虛開銷售發票、冒用農戶信息等手段,騙取農機購置補貼留下操作空間。3235名基層干部虛報冒領2329.66萬元。鄉村基層干部是補貼信息審核上報的第一道關口,有的借職務便利虛報冒領。如甘肅宕昌縣獅子鄉財政所原所長呂某2018年以來,編造80多戶農戶信息編入補貼發放名單,并偽造簽字累計冒領補貼等400余萬元,用于賭博等。審計署建議,應加快建設惠農補貼數據庫,完善“一卡通”平臺功能,提升補貼發放的及時性、精準性。
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方面,有的部門的2名職工利用管理部內公房的職務便利,通過虛構身份、偽造無房證明等方式,為本人或親屬侵占了2套公房。
將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行政法規《政務數據共享條例》已著手從法律層面推動解決政務數據孤島問題。條例對推動構建政務數據共享的基本制度框架進行了系統設計,首次從國家層面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政務數據共享的體制、路徑、規則、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為政務數據的高效流通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