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2025年6月,A股IPO受理數量增長明顯。當月,新受理企業數量達116家,占了整個上半年的八成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的持續優化和市場環境的穩定,IPO節奏將逐步回歸常態化,但優質科技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仍將是重點支持對象。
6月IPO受理數量“井噴”
6月,A股IPO受理數量激增。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19點(下同),滬深北三大交易所今年上半年合計新受理擬上市企業數量144家。其中,6月新受理企業數量達116家,占上半年八成以上,較5月環比增長逾6倍,5月三大交易所合計受理企業數量為16家。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A股IPO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集中特征。
5月單月有16家企業獲得交易所受理,超過前四個月的總和。6月單月更有116家企業獲受理,是5月份的6倍。而6月最后兩日受理情況為:6月28日,新增5家擬上市公司受理量;6月26日這一數字為18家。
Wind數據顯示,6月新受理的116家企業中,申報滬市主板的有7家,深市主板9家,科創板14家,創業板17家,北交所69家??傮w來看,北交所占比近六成。
拉長到整個上半年來看,新受理的144家企業中,申報滬市主板的有9家,深市主板11家,科創板17家,創業板19家,北交所88家。北交所占比也達到六成。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擬上市企業項目,北交所在三大交易所中占比最高,達到六成。其中,5月單月就有10家,6月單月又有69家企業獲得受理。
而從上半年受理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企業占據主導,其中又以電子、工業機械、特種化工、高端制造、汽車零配件與設備業為主。這與今年上半年IPO的情況一致,傳統與高端制造業及科技、傳媒、電信等行業在數量和融資金額上領先。
總體來看,A股IPO市場“科技”屬性愈發顯著,資本市場正加速向科創型企業集聚。今年上半年,工業、科技和材料領域的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居前三位。此外,汽車行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在政策支持下加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IPO加速背后
6月份,在A股IPO受理數量明顯增長的同時,融資額也在回升。當月,A股IPO融資總額達到91.53億元,略低于3月份的92.18億元,屈居年內第二。
事實上,2025年上半年,A股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升。
截至6月30日,A股上半年共有51只新股上市,首發募集規模達373.55億元,相較于2024年同期的44只新股募集325億元,新股數量增加14%、融資總額增加約15%。
此外,來自德勤的數據,截至6月30日,今年新股發行市盈率及上市首日平均回報率表現均不錯。以主板為例,2025年上半年各新股發行市盈率,最低為12.24倍,最高為24.82倍。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回報率為103.81%,最高回報率為江南新材的606.83%,最低回報率為中策橡膠的6.84%。
上半年,各板塊回報率最好的是北交所,近八成IPO市盈率在10倍至20倍之間。其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回報率為231.84%,最高回報率為441.62%(天工股份),最低回報率也達到150.36%(開發科技)。
在良好回報率的加持下,2025年A股新股認購熱情高漲。全部IPO均獲得超額認購,其中上半年IPO表現最佳的矽電股份,獲得9003倍的超額認購。此外,江順科技、常友科技、浙江華業、黃山谷捷均獲得超7000倍以上的超額認購。
總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IPO上市企業中,傳統與高端制造業在數量和融資金額上均占比在7成以上,而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位居其后。
無疑,6月份在今年的IPO中表現特別優異,特別是受理量的激增,讓市場預期下半年IPO節奏有望進一步加快。
對于IPO受理大增,格上基金研究員托合江分析認為,一是IPO財務數據的有效期為6個月,因此每年6月通常是企業集中申報的高峰。企業為了確保財務數據的時效性,選擇在6月集中提交IPO申請。
二是2025年以來,監管層多次釋放支持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的信號,IPO政策周期有所回暖。
市場特別關注的是6月1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焦點。比如,兆芯集成、上海超硅、禾元生物等未盈利擬上市企業的上市流程備受關注。尤其是禾元生物將采用第五套標準上會。
對于接下來IPO是否還會延續6月份受理數量“井噴”現象,托合江認為,“隨著政策的持續優化和市場環境的穩定,IPO節奏將逐步回歸常態化,但優質科技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仍將是重點支持對象?!?/p>
托合江預計,下半年IPO將繼續維持活躍,尤其是科創板等新興板塊。隨著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正式重啟,更多科技創新企業有望上市。在行業分布上,科技成長和新消費板塊受到重點關注。新技術趨勢的不斷涌現推動了資本開支和產業機遇,尤其在機器人、創新藥、半導體高端裝備等領域。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隨著受理企業數量激增,下半年IPO節奏有望進一步加快,特別是科技創新領域企業的上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