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余紀昕 上海報道
就在債市“科技板”新政密集出臺的次日,首批銀行間科創債發行主體名單隨即亮相。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從豐富科技創新債券產品體系和完善科技創新債券配套支持機制等方面,對支持科技創新債券發行提出13條具體舉措。
同天,銀行間市場、三大證券交易所相繼跟進。其中,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時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通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則發布公告,決定自即日起全額減免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內成員以科技創新債券為標的的現券買賣交易手續費,減免期限為2025年至2027年。
5月8日,市場化機構亦作出快速響應。銀行、券商、股權投資及創投機構等多元化發行主體紛紛披露其2025年首期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計劃。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該批次科創債合計發行規模上限達640.5億元。
科創債發行主體進一步多元化
銀行方面,政策性銀行中,國家開發銀行率先作出跟進。
國開行于5月8日發布公告,擬在上海清算所發行2025年首期科技創新債券,總規模不超過200億元,募集資金將重點支持科技型企業。本期債券分為三個品種:品種一為“國家開發銀行2025年第一期科技創新債券”,規模不超過60億元,期限2年,采用掛鉤DR007的浮動利率;品種二為“國家開發銀行2025年在上海清算所第一期科技創新債券”,規模不超過100億元,期限3年,采用固定利率;品種三為“國家開發銀行2025年第一期貼現科技創新債券”,規模不超過40億元,期限182天,采用貼現方式發行。
在資金用途上,上述品種一、二的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型企業,覆蓋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等領域;品種三的資金則用于支持科創企業的日常經營周轉。
商業銀行中,5月8日,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迅速行動,分別公告稱本次擬發行科創債規模為100億元、100億元和50 億元不等。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計劃發行2025年科技創新債券(第一期)(債券通),基礎發行規模為100億元,設有不超100億元超額增發權,期限為3年期。簿記建檔日為5月9日。募資用于發放科技創新領域貸款等,支持科技創新業務的發展。
興業銀行則公告,計劃發行2025年第一期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為100億元,債券期限為3年期,簿記建檔日為5月9日,募資用于發放科技創新領域貸款等,支持科技創新業務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上述三家商業銀行本次合計發行金額達250億元,在首批發行規模中占據主力地位,一定程度顯示出了銀行業對本次債市“科創板”政策號召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
券商行列中,已有7家發布科創債計劃,合計規模不超過140億元。其中,發行規模從大到小來看,招商證券計劃發行50億元,國泰海通證券擬發行20億元,中信證券和銀河證券擬發行不超過20億,中信建投擬發行10 億元;平安證券和國聯民生證券均擬發行不超過10億元。募資用途上,大部分資金擬通過股權、債券、基金投資等形式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業務。
整體上,本批科創債發行主體分布進一步呈現出多元化格局。股權投資機構與創投機構均積極跟進落實,展現出各類機構主體對科技創新債券領域的高度支持和參與意愿。
山東、北京、江蘇等地,肩負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重任的投資機構,如魯信創投、北京亦莊投資、蘇高新金控、元禾控股、無錫創投集團、安徽國資運營公司等,合計擬發行27.5 億元科創債。
民營企業中,立訊精密、科大訊飛和牧原食品本年度首次發行科技創新債,擬發行規模分別為10億元、8 億元和3億元。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緩解債務壓力和補充運營資本。
發行期限方面,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大多集中在3 年期區間。但與此同時,本批科創債在期限結構設計上充分體現靈活性,通過差異化安排精準匹配融資主體需求:既能見到牧原食品擬發行的270天科創債,全部用于補充發行人營運資金,亦有安徽省國有資本運營本次發行10年期中長期科創債,全部資金用于以股權投資形式對科技創新領域的資金投入,投向項目標的為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長期資本對科創領域的“耐心”。
科創債擴容擴圍“加速度”
記者注意到,雖然科創債并非新鮮產物,在2022年5月早已正式推出;但在各方支持性政策的密集出臺下,2025年或有望成為科創債在擴容擴圍上的“井噴式”爆發期。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而當前市場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科創債發行,具有較強的“類科技板”特征。
5月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前期,人民銀行會同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等部門,積極準備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市場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完善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制度安排,健全與科技創新融資特點相適應的配套規則體系。相關政策及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而發債主體的擴圍無疑是本次科創債發行市場推進落實中的一大亮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采訪,中證鵬元研發部高級董事、資深研究員高慧珂指出,支持商業銀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主體發行科創債,可以進一步豐富債券資金間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渠道。從國內債券市場生態來看,我國債券融資更加適配優質的、成熟的大型企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兼容度不高,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因此,間接支持是國內債券市場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要抓手。
她進一步指出,以往主要是高等級央國企發行科創債,再將債券募集資金通過貸款、股權投資、基金出資的方式間接支持中小科創企業。此次債券市場“科技板”明確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三類主體發行科創債,這為債券資金間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多可能。
高慧珂坦言,支持以上三大主體發行科創債,尤其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科創債,能進一步促進科創債券市場擴容發展。畢竟,此前科創債發行主體均為非金融企業,此次引入金融機構參與發行,能豐富科創債市場產品體系,大幅擴容科創債一級市場發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