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央行公布了一攬子寬貨幣措施。包括總量端數量工具如降準0.5個百分點等;總量端價格工具如逆回購利率降息10BP,公積金貸款利率降息25BP;結構性工具如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再貸款擴容,創設5000億元服務消費、養老再貸款等。
如何看待三大類10項舉措的影響?
總量端數量工具層面:第一,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端流動性,對沖政府債供給壓力,優化資金結構。央行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約釋放流動性1萬億元,降準后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從6.6%降至6.2%。發布會后央行在官網發布公告,降準資金將于本月15日的繳準日落地。從流動性訴求來看,雖然4月流動性相對寬松,但5月政府債供給壓力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商業銀行注資特別國債均有落地,或貢獻一定流動性缺口,央行選擇在5月降準,一方面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配合財政端發力。從央行操作模式來看,3月買斷式逆回購凈回籠5000億元,而MLF凈投放5000億元,長端流動性近似等額續作,而5月央行降準釋放1萬億元的長期流動性,也是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結構性的改善。
第二,汽車金融租賃公司存款準備率降至0%,大力支持汽車服務消費。數量端工具除去總量降準,央行公告中還提及“下調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存款準備金率5個百分點”,換言之其存款準備金將降至0%。將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存款準備金率設定為0將實質性地取消其信貸投放限制,大幅增加對于汽車金融服務行業的支持力度,預計未來汽車金融行業資產規模或迎來較大擴張。
總量端價格工具層面:首先,兼顧內部需求和外部條件,逆回購利率降息10BP。本次發布會宣布7天逆回購利率將會降息10BP,預計將帶動LPR報價同步下調相同幅度。會后央行官網發布公告稱“從2025年5月8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調整為1.40%”。從政策環境來看,4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離岸人民幣匯率已下行至7.2附近,匯率對價格端工具制約緩解;從政策訴求來看,2025年以來地產銷售數據改善有限,信貸需求承壓,而商業銀行息差壓力下進一步向實體經濟讓利空間有限。本次逆回購利率降息預計將帶動LPR報價同步下調,而基于利率自律機制,后續存款利率也將存在下行空間,預計有助于改善商業銀行負債成本。
其次,結構性工具利率普降,壓降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推動經濟轉型。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提及對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利率進行調降,而會后央行官網發布公告稱“自2025年5月7日起,下調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下調后,3個月、6個月和1年期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2%、1.4%和1.5%,抵押補充貸款利率為2.0%,專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為1.5%”。這一輪結構性工具降息主要針對各類長期和階段性再貸款工具,以及PSL這類工具。此前再貸款、再貼現工具曾在2024年1月降息25BP。考慮到當下結構性工具余額仍在5.9萬億元,預計這一輪結構性工具降息將有效壓降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引導其進一步向實體經濟讓利。
第三,公積金貸款利率降息,配合總量價格工具支持地產需求回暖。2025年以來地產銷售數據顯示商品房需求處于低位,而信貸增長修復也較為緩慢。2024年5月公積金貸款利率降息以來,針對寬地產的降成本工具使用相對有限,而本次央行對逆回購降息料將引導1年期、5年期LPR報價分別下行10BP,未來房貸等貸款利率將隨之走低,疊加公積金貸款利率降息,居民端購房需求可能存在被提振的空間。
結構性工具層面:第一,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再貸款擴容。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最初在2024年4月設立,額度為5000億元,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中優先級最高。本次科技創新與技術改造再貸款擴容至8000億,通過“量增+價降”組合拳強化對硬科技領域的定向支持,預計將有效緩解科技企業研發投入長周期與短期流動性約束的矛盾,加速技術成果轉化。
第二,創設5000億服務消費、養老再貸款,強化兩大領域金融支持。此前央行曾創設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而本次創設的服務消費、養老再貸款增加了對消費服務等民生領域的關注。通過定向注入低成本資金,重點支持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及養老產業,一方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勵金融機構擴大對普惠性消費場景和養老服務體系的信貸投放,短期內提振消費信心、緩解養老設施短缺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協同引導資源向民生短板領域傾斜,長期可激活銀發經濟消費潛力,優化服務供給結構,推動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
第三,支農支小再貸款擴容3000億元,央行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仍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新增3000億元,延續了央行對普惠金融領域的長期支持導向。通過“量增+價降”組合,進一步降低涉農、小微及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緩解其抵押品不足、信用體系薄弱等融資約束。政策優化管理方式,提升資金分配靈活性,強化地方法人銀行服務本地經濟的能力。同時,“先貸后借”機制確保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避免空轉套利。
第四,優化資本市場支持工具,關注后續政策持續創新空間。去年央行創設SFISF和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兩項政策工具,旨在托底資本市場,提供流動性和穩定信心。結合本次發布會表述以及會后央行官網公告,央行宣布“即日起將兩項工具總額度8000億元合并使用,更好滿足不同類型機構需求,支持資本市場增強內在穩定性”。回顧兩項工具去年10月以來的操作和改革,通過擴大操作規模、延長工具期限及放寬準入條件,兩項工具進一步強化了資本市場流動性支持機制。SFISF通過“以券換券”提升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引導資金定向用于股票做市與投資,緩解市場流動性分層問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則通過低成本資金降低上市公司回購成本,推動優質企業主動維護股價,形成“政策托底—市場信心修復—估值回升”的正向循環。預計后續央行將基于兩項工具成效,適時改進和創新工具。
第五,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未來央行對債市“科創版”支持或持續加力。參考會后央行官網公告,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是支持完善科技創新債券的配套機制之一,通過央行低成本再貸款資金購買科技創新債券,并聯合地方政府、市場化增信機構共同分擔違約風險,形成“政策兜底+市場增信”的雙層風險緩釋機制。參考《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監會公告〔2025〕第8號》的具體表述,此舉不僅疏通了股權投資與債券融資的聯動通道,還通過風險分擔強化市場信心,推動債券市場“科技板”形成“政策引導—風險分散—資本沉淀”的正向循環,未來或進一步拓展至高收益債市場建設,完善科技金融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