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蘇州、深圳報道
從概念爆發到規模落地,低空行業正期待關鍵一躍。
如,國家發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經濟司,超20省出臺專項規劃,地方政府專項債向低空基建傾斜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美團無人機累計完成超52萬單,豐翼方舟80運載效率突破傳統多旋翼極限;深圳智能融合低空系統(SILAS)先鋒版啟用;蘇州"一中心一平臺"模式構建起城市級低空數字底座。
然而,在政策春風與技術創新的背后,低空經濟的規模化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空域碎片化管理、中游基建滯后、商業閉環待解等深層次矛盾,仍制約著萬億級市場的真正騰飛。?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戰略驅動下,低空經濟正成為撬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僅五大場景實現商業閉環
航空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高成本的活動?!叭绻欢⒅娇掌鬟\行本身投入和產出,未來三到五年,無人機送貨或者載人有可能都在虧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五研究所專家伊佳在“2025數字低空大會”談到。
深圳大漠大智控董事長劉漢斌指出,低空經濟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僅航空測繪(縱橫股份)、農業植保(大疆、極飛)、電力巡檢、無人機編隊表演(大漠大智控)和航拍(大疆)五大場景實現商業閉環。
盡管部分場景已實現盈利,但整體商業閉環的突破仍需跨越成本與需求的雙重門檻。
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殷時軍算了一筆賬:無人駕駛航空器成本僅為直升機的1/10至1/5,杭州一家企業用無人機運輸血液制品,10公里成本降至每公斤7元,接近陸運閃送價格。
多位專家呼吁參考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無論是在無人機研發制造階段或者是基礎設施投資階段,都應通過初期補貼培育市場,設立合理的補貼機制,以此刺激需求。
“低空經濟現階段需緊急解決制度、空域和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等待技術成熟和成本降低?!鄙畛墙桓笨偨洕桕卣劦?。
中興通訊通感產品總經理趙志勇則從產業鏈視角分析,進一步點明了當前產業發展的結構問題,“上游無人機制造能力領先,下游場景逐步突破,但中游基礎設施短板制約規模效應。物理起降點不足、通信標準缺失,產業鏈發展不如上游和下游。”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經濟產業的成熟還需突破關鍵技術關卡,這些技術瓶頸的突破將直接決定產業的商業化進程:首先是能源技術革命,包括固態電池或氫能的成熟運用;其次是傾轉旋翼走向成熟和安全,這決定載人飛行商業化進程。
安全與標準的競速
“從飛機運行來說,保證空中安全的第一要素是飛行間隔。飛行間隔標準未明確是制約低空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币良岩徽Z道破行業痛點。不同動力、構型的航空器共用空域時,會存在飛行沖突和飛行矛盾的可能。
殷時軍量化安全要求:“整體上安全水平需達到10??(百萬小時)事故率,這要求建立動態識別管理系統?!彼M一步解釋,低空安全需統籌網絡安全、黑飛防控及系統兼容性風險。
除了即時的安全風險,標準體系的缺失更是制約產業長遠發展的因素。
“各地數字化平臺因接口不一形成信息孤島,阻礙跨區域飛行并帶來安全隱患。缺少標準這些情況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也容易出現監管的漏洞,加大了安全風險。”通號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統事業部主任于曉泉談到。
江蘇航空產業集團技術總監徐兆海以滬寧高速為例,直觀展現了空域管理的現實困境:200公里航程需向5個地市分別申請空域,且高速公路限制空域的高度、寬度標準至今空白。這種碎片化管理暴露出空域精細化體系的缺失。
面對安全與發展的平衡難題,吳愛軍建議了監管新思路,“安全是底線,但需在效率與社會可接受度間找到平衡點。對新生事物保持包容,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一次次的事情中進步?!?/p>
有專家建議,通過“空域數據+智算中心+分層管理”,實現先載貨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的原則進行安全演進。
蘇州低空科技總經理顧錦飛展示實踐樣本,蘇州低空服務監管平臺(簡稱:一平臺)的“一中心一平臺”規避了煙囪式的發展模式,滿足低空經濟對協同效率和安全等高要求。
“一中心只是線下服務的實體,更重要的是需要低空的中樞。”顧錦飛表示,蘇州低空服務監管平臺為飛行企業及個人提供專業的低空飛行服務,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提供安全高效的監測及管理手段。目前能提供空域協同服務、空中交通服務、低空信息服務。
通過這一平臺,實現低空資產看得清、管得住、用得好,同時為飛行監管提供穩定可靠的基礎設施服務。而所形成的低空高質量數據集,實現數據資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為飛行企業、政府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于曉泉進一步強調標準體系的系統性。他指出,低空標準體系涵蓋了技術標準、安全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等各個方面,范圍極為廣泛。政府應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成為標準化建設的核心推動力。通過科學制定政策導向,明確各方的權責,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促進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以及科研等多個部門的緊密配合與協同,共同推動體系標準的完善與發展。
產業爆發前夜的決勝點
“2027年前是空域改革試點關鍵窗口,低空的相關標準和體制機制都會形成,2030年后將進入規?;瘧闷?。”中電信無人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總監吳愛軍相信產業成長的潛力。
趙志勇觀察發現,在技術演進的主線上出現新趨勢。技術主線上,逐步引入5G-A技術,開始對低空進行覆蓋。
從低空智聯網情況來看,運營商逐漸成為低空智聯網建設的主力軍。這是因為,通信是必須的,運營商有著先天的優勢,運營商正憑借400萬座5G基站資源,以5G-A技術為支點向低空延伸通信覆蓋。
趙志勇透露,“江浙、珠三角已出現運營商主體牽頭低空智聯網總集項目趨勢,通感一體化技術將重塑低空通信標準。”
在技術突破與基礎設施推進的同時,合理的產業規劃與資源整合同樣關鍵。吳愛軍稱,發展低空經濟,各地政府產業規劃應因地制宜;其次,不要偏廢,傳統通航產業的潛力有待挖掘;基礎設施線性規劃是戰略重點,需要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