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欣 北京報道
近日,以“青春挺膺擔當 金融強國有我——數字金融驅動創新業態”為主題的2025金融街青年派活動在京舉辦。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張健華等專家與業界代表圍繞數字金融技術突破、監管挑戰及普惠、綠色、養老等細分領域實踐展開深度探討,揭示中國數字金融 “應用領先 + 出海賦能” 的發展路徑,同時直面算法同質化、監管滯后等現實挑戰。
在“名家對話”環節,張健華圍繞數字金融的技術突破、青年機遇、監管挑戰與主持人展開對話,強調中國在應用層的領先地位,呼吁產學研協同與監管創新,為青年在數字金融領域的發展指明方向。
張健華分析稱,中國在數字技術、數字金融的應用上處于領先地位,標志性體現為眾多金融科技公司實現技術出海,將支付技術、算法推薦等優勢技術輸出,在精準客戶畫像與獲客階段展現強勁實力,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發展。他認為,中國金融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一是依托龐大人口形成的海量應用場景與數據積累,二是基于早期對國外原生技術和模式的學習借鑒,在技術、應用模式及業務模式上不斷迭代創新,既貼合中國實際需求,也逐步適應海外應用環境。
張健華認為,若訓練模型的數據具有獨特性與差異化,那么模型輸出的結果也會具備各自特點,不易出現同質化問題,也能避免因算法趨同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他呼吁年輕人未來應努力成為 “數據人”,甚至是數據分析專家,以此來提升中國在數字金融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他進一步解釋稱,只有基于對自身業務的深刻理解,市場才會認可其數據打標的價值(記者注: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領域,打標指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或注釋的過程),以此避免算法同質化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張健華就當前數字金融監管,尤其是穿透式管理提出相關見解。他表示,金融行業應用的技術需成熟安全,然而目前監管滯后于技術發展。當下,大型機構雖已關注新技術并進行小范圍測試,但監管部門對技術成熟度有著嚴格要求,比如在科技外包監管、系統安全性方面都有規定。
對于當前監管面臨的挑戰,張健華指出,其一,不同規模機構監管標準存在差異化需求,大型機構需著重防范系統性風險,而小型機構相對有較高的創新容忍度;其二,監管部門存在技術投入與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比如中小銀行科技預算達千萬級,監管部門的預算水平甚至更低。因此,在數字金融監管中,需平衡好技術安全與創新的關系,金融業界與監管部門要相互奔赴、協同融合,共同構建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監管體系。
張健華在貨幣銀行理論、金融監管與改革、金融穩定與風險管理、金融科技與數字金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及數字化轉型、消費金融等領域深耕多年,學術積淀深厚。他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理事、《金融研究》編委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核心咨詢專家。此外,他作為中國金融40人論壇創始成員,同時擔任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成員與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秘書長,在金融行業實踐與學術研究的跨界融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時,與會者對數字金融在細分領域,如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等的實踐與挑戰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平臺經營處副處長侯燕偉表示,數字技術高度契合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廣泛、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可負擔的成本等要求。但也帶來包括新型欺詐風險、數字鴻溝導致的社會公平問題、金融消費者風險意識薄弱等問題。
中國光大銀行數字金融/云生活事業部業務副經理高至謙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個人碳賬戶通過數字技術將線上繳費、無紙化業務辦理、公共出行等綠色行為轉化為可量化的碳減排數據資產,并通過碳積分引導用戶踐行綠色生活。光大銀行“云繳費”項目,為構建個人碳賬戶體系提供了天然的應用場景和數據基礎。光大銀行從構建開放生態、深化業務融合、創造多元價值三個方向推進碳賬戶建設,探索將綠色行為與金融服務深度結合,為綠色金融與數字金融融合發展貢獻光大方案。
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科技部高級經理孟祥奚表示,當前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養老金融大有可為。依托數字技術創新,國壽養老從穩投資、防風險、強服務、添智能等多個維度全方面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了新受托資產管理平臺“星輝”、全面風險管理平臺“風領”、新一代年金運營管理平臺“運鼎”和AI養老金融助手“頤靈”四大平臺,為客戶持續提供更好的投資收益和更加便捷、智能化的養老金融服務。未來,公司將深入應用AI技術,加快數智化轉型,為養老金融賦能。
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對外合作與培訓部主任、研究員崔紅蕊表示,數字金融日益成為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一是強化金融供給能力,通過數據畫像、智能撮合、鏈上信用等手段破解科技企業“融資難”;二是延伸服務鏈條,貫通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實現從“授信”向“陪伴式金融”轉變;三是拓展產品與服務邊界,推動輕流程信貸、數字股權融資等模式創新;四是正視現實挑戰,聚焦企業認定、人才短缺、監管滯后等關鍵問題;五是提出融合展望,包括建設數據要素市場、打造跨界生態、提升監管科技、培養復合人才和拓展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