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一些能源巨頭“開倒車”,全球能源轉型面臨一系列艱巨挑戰。
盡管全球能源轉型面臨挫折,但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總裁兼集團首席執行官、亞洲能源論壇主席陶菲克保持樂觀態度。他在2025亞洲能源論壇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構建可持續未來的同時,需要豐富人們的生活,而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生產的能源并不一定具有破壞性或顛覆性。
風險與危機總是如影隨形。陶菲克認為,全球沖突、技術革新和氣候變化等劇烈轉變下,全球面臨“多重危機”,而亞洲將在實現全球能源轉型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亞洲是能源需求增長的中心,只有亞洲實現凈零排放,世界才有可能實現凈零排放。亞洲需要鞏固既有成就,并在現有基礎上加快發展,能源轉型進程中蘊含豐富的機遇。
對于亞洲的能源轉型路徑,陶菲克強調,整個能源行業必須通過創新、數字化和工程技術推動其發展,以更清潔、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亞洲能源論壇主席陶菲克,資料圖)
危機逼近
近期霍爾木茲海峽周邊沖突升級,油價因供應沖擊風險而飆升,貿易問題也加劇了對抗。人們不得不接受一個充滿波動的能源世界。
據新華社報道,在本國核設施遭到美國襲擊后,伊朗方面6月22日警告說,可能關閉國際重要海運航道霍爾木茲海峽。這一表態立即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油價應聲上漲。
在陶菲克看來,雖然暫時無法準確衡量所有事件的真正影響,但全球能源體系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確實面臨風險。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雖然能源安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地占據著各國議程的首位,但也不能忽視人類面臨的決定性挑戰——氣候變化。
按照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力爭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但世界氣象組織今年發布的年度氣象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間平均氣溫高1.55攝氏度,打破2023年創下的最高紀錄。
陶菲克強調,所有人都對1.5攝氏度目標負有責任。過去兩年來,圍繞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討論發生了非常明顯、可觀察到的變化,有些變化在意料之中,也有一些出乎意料。能源安全再次成為焦點,與此同時,負責任、高效生產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如今全球正面臨日益動蕩的市場力量、飆升的運營成本、不斷上升的氣溫和頻發的自然災害,所有這些都要求人們立即采取行動,靈活應對。陶菲克認為,國際社會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全球危機。
能源結構多元化是未來的關鍵一步。陶菲克表示,各國必須構建更加均衡的低排放和減排燃料組合,以增強不同經濟體和使用場景的能源韌性。這意味著需要更多低排放石油、可持續航空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液化天然氣、低碳或零碳氫能、太陽能和風能以及碳捕獲,所有這些都必不可少。
亞洲扮演關鍵角色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亞洲對能源的需求也在飆升。亞洲是世界制造業中心,通過其最繁忙的港口和航道,向各大洲供應半導體、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藥品等。
陶菲克表示,亞太地區約有48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約60%。全球五大經濟體中有三個位于亞太地區,并且擁有一些全球利潤豐厚的消費市場,對能源有著旺盛的需求。預計到2050年,亞太地區人口將增至52億。為了驅動經濟發展,推動各行各業人工智能的普及,保障人民生活,并保護社區安全,到2050年,亞太地區將占全球能源需求的50%。
盡管亞洲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不斷增長,但陶菲克提醒,化石燃料仍占能源結構的80%以上。由于可負擔性和安全性仍然是重中之重,如果亞洲要共同推進能源轉型,該地區的能源獲取必須兼顧這兩個方面。
亞太地區目前僅占全球能源消耗的40%,內部也面臨巨大差距和不平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目前亞太地區各國的人均GDP從最高的9.3萬美元到最低的1200美元不等。亞太地區有超過3.5億人用電受限,1.5億人甚至根本用不上電。
實現公正公平的能源轉型頗具挑戰。陶菲克告訴記者,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追求經濟發展的權利,同時我們需要在負責任和公平地追求增長之間取得平衡。“亞洲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即使我們擁有富足的資源,也存在著不平等。我們需要確保在發展和追求經濟繁榮的過程中,社會各階層都能得到發展。”
在陶菲克看來,能源安全與氣候行動并非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共同議題。隨著亞洲區域的能源需求預計將在2050年前翻番,只有動員整個能源生態系統,齊心協力、步調一致,才能推動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確保不讓任何一個群體掉隊。
擁抱近百萬億美元機遇
每一項改變游戲規則、定義時代的技術進步,都離不開能源資源的獲取和供應,以及開發新能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的能力。正是在能源的推動下,全球GDP穩步增長,并在2022年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大關。
陶菲克強調,全球正站在第五次工業革命的門檻上,人工智能正迅速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術。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預計將達到945太瓦時,比2024年的415太瓦時增長一倍多,占同期總需求增長的20%以上。
亞太地區雄心勃勃,要推動自身的第五次工業革命。陶菲克預計,隨著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賦能勞動力的日益壯大,預計到2028年,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容量將翻一番。
國際能源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能源評估》報告顯示,電力部門成為過去一年全球能源需求加速增長的核心動力,可再生能源成為滿足新增電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力。國際能源環境智庫Ember也表示,2024年全球清潔電力占比首次突破40%,達40.9%。
同時,亞洲部分地區擁有充足的陽光,一些地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每年的季風,蘊藏著巨大的、尚未開發的可再生能源潛力。亞洲還擁有豐富的碳捕獲和儲存地質構造,擁有部署更清潔天然氣的機會。
能源是經濟的命脈,投資對于確保能源供應和可負擔性至關重要。陶菲克強調,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各行各業必須攜手合作,實施有助于釋放能源項目資金的政策和框架,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最需要這些資金。鑒于2024年能源需求已超過供應,全球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地采取行動。
在亞洲力求實現凈零排放的同時,為了實現其增長目標,陶菲克預計,到2050年亞洲仍需要88.7萬億美元的能源投資。在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方面,投資和支出仍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