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洪曉文
6月26日上午,廣東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對推動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研究部署。會議強調,廣東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更要發揮海的優勢、挖掘海的潛力,做好發展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要牢牢把握歷史方位,深刻認識面向海洋的國際競逐日趨激烈,必須向強而立、贏得勝利。
近年來,一方面,伴隨著陸地資源的快速消耗、逐漸減少,以及環境問題的增加,將人類的生產、生活空間向海洋延伸,幾乎已成為共識。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為更深度地開發海洋提供了現實可能。因此,探索海洋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拓展海洋活動場景、推動陸地產業“下海”,尋求發展增量,成為了全球沿海國家和地區心照不宣的共同行動。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海洋大國,有條件也有必要在全球新一輪圍繞海洋開發的競逐中占據主動。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第一大省,大陸海岸線長達4084.5公里的廣東,擁有著近2000座海島,海洋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再疊加經濟發展總量規模大,既有通江達海的外貿基礎,又有扎實的制造業先發優勢,能上天入地,更能下海“掘金”,是中國向海洋強國邁進的重要部分。無論是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是新能源或是生物醫藥,廣東都有優越的條件和資源將其轉化為“海洋+”的未來產業。
基于已有的稟賦優勢,廣東近年來在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上下足了功夫,成效顯著。2018年起,廣東省政府設立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連續7年累計投入近20億元,重點支持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公共服務等六大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5,海洋經濟總量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3%,拉動地區經濟名義增長0.7個百分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政府對產業的支持與牽引作用,帶動了更多民企挖掘海洋大生意。2024年,廣東新認定涉海高新技術企業19家,存量涉海高新技術企業804家,同比增長2%;涉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03家。一系列數據的底層邏輯是海洋生產要素的優化和生產力的躍升,推動打造“現代海洋企業矩陣”。
實際上,海洋也正在為全方位擴大內需提供新的空間,既能帶來投資新增量,其本身也是巨大的消費場景。廣東海岸線狹長、海域面積廣闊、海島眾多,為發展海洋低空經濟、濱海觀光、郵輪游艇等消費業態,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因此,在全球貿易形勢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外需不穩定等挑戰下,向海洋拓展新的增長空間,對穩住廣東經濟大盤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需突破加強產業協調發展、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保障要素充分供給、加強海洋環境治理等內容。為此,近期《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有助于以法治手段推動解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堵點、難點問題。
下一步,廣東向海洋要增長,關鍵還在于創新,打造海上新質生產力。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創新驅動、基礎先行,形成更堅實的海洋經濟發展支撐。要鍛造興??萍?,集中資源力量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圍繞產業所需加快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大力引育現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撐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其中,人才、技術、載體與場景皆是關鍵,未來廣東需進一步探索創新技術“下?!?,創新人才“出?!?,創新場景“入海”。一方面,充分依托現有陸域產業科技基礎,推動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和升級,打造一批現代海洋企業,形成在全球海洋尤其是深??萍碱I域“彎道超車”的優勢。例如,此次深圳在披露“十五五”海洋經濟發展目標時就提到,要充分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建成“5G+衛星”空天地一體海洋網絡體系;充分應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技術,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自動化碼頭和智慧港口。
另一方面,推動人才“出海”、場景“入?!?。例如,可考慮通過國際的大洋科考合作、青年科學家交流、海事人員培訓等方式,發揮構筑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優勢,聚焦重點方向加強國際合作。同時,需進一步培育和引進“+海洋”的復合型人才,鼓勵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人才積極投身海洋開發和場景應用,依托正在建設的深圳海洋大學等,強化海洋科學發現與海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人才、技術帶動海洋新應用新場景的拓展落地,最終促進現代海洋人才、企業、城市的良性互動與創新發展,讓海洋成為廣東經濟下一個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