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香港報道
美國對全球加征所謂“對等關稅”擾亂全球經貿秩序,同時對中國經濟增長也帶來沖擊。那么,中國如何應對關稅挑戰,美國所謂的制造業回流又是否可能實現?4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
面對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的影響,如何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5%左右的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閃輝認為,如果中國要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預計需要增量政策拉動1%的GDP增長,即對應1.4萬億元GDP的增量,如果以0.5的財政乘數進行粗略計算,也就意味著今年需要2萬億元規模以上的增量政策對沖地緣政治所造成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4%,多項經濟指標超出市場預期。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閃輝指出,其中,搶出口扮演著重要作用。美國所謂“對等關稅”的影響或在未來二三季度體現。
美國聲稱加征關稅的目的是實現“制造業回流”,但閃輝認為,美國想要扭轉去工業化的趨勢,挑戰重重。一方面,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美國制造業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美國工廠的原材料仍然需要從全球各地進口,在美國高額關稅的背景下,會為制造業帶來不小的挑戰。
需要兩萬億以上的政策對沖
《21世紀》:為達成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需采取何種對沖性政策措施?
閃輝:若要達成5%左右的增長目標,核心在于評估總量政策擴容的規模,以及這些政策的實際效力,即經濟學家所稱的乘數效應。今年中國的名義GDP大概為140萬億元,實現1個百分點GDP增長需對應約1.4萬億元增量。若財政政策乘數為0.5,則需新增2.8萬億元規模的刺激政策投入。具體政策效力取決于發力方向,例如IMF研究表明:直接發放家庭補貼可能產生較高的財政乘數,而如果是有擠出效應的投資和邊際效用遞減的政策工具,財政乘數或相對有限。但可提供基本參考,為實現5%左右的增速目標,仍需2萬億元規模以上的新增政策對沖。
《21世紀》:今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長5.4%,超出市場預期。您如何展望未來三個季度經濟走勢?
閃輝:第一季度經濟數據超預期,在5.4%的增長背后,搶出口現象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季實際出口增長10%左右(根據高盛測算),工業增加值增長6.5%,均快于整體GDP增速,成為主要拉動項。但需注意,四月起加征的高關稅,疊加前期搶出口的透支效應,將導致第二三季度出現補償性回落。即便后續關稅不再升級,經濟環比增速仍可能放緩,關稅影響將在第二三季度集中顯現。
《21世紀》:自2018年以來,許多企業已未雨綢繆,開始布局海外供應鏈,您認為這對規避關稅的實際效果如何?
閃輝:該問題較復雜,目前觀察到的情況是,不同行業存在分化。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全球化布局的能力,跨國企業及大型出口商可通過全球布局分散風險,但眾多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對美出口企業,難以通過產能轉移完全規避關稅沖擊。因此,要評估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對中國出口產生的影響,還是需要進行總體的研判。
美國扭轉去工業化趨勢面臨極大挑戰
《21世紀》:您認為特朗普提出的制造業回流目標可行性如何?
閃輝: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在不斷下降,想要扭轉這一趨勢面臨很大的挑戰。除其勞動力成本顯著高于發展中國家外,很多企業也反饋稱美國缺乏配套的供應鏈。美國企業上下游相關的原材料都需要從全球各地進口,這些原材料又面臨高額的關稅,這對于企業而言會是極大的挑戰,極大增加制造業回流難度。相比較而言,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不僅源于勞動成本優勢,更在于完備的上下游配套體系。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大勢所趨
《21世紀》:今年宏觀政策重點之一是擴大內需,第一季度推出了以舊換新等政策,旨在刺激居民部門儲蓄釋放以推動消費。您認為未來還有哪些政策可以促進消費?
閃輝:提振消費需建立長效機制,這遠非短期逆周期調節可實現。核心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包括工資收入、資產性收入、轉移支付收入以及社會保障性收入等,這涉及財稅體制和收入分配機制的系統性調整。歸根結底,提振消費關鍵抓手就是提升居民收入與消費意愿,從而降低居民儲蓄率。
《21世紀》:在提升養老保障方面,您認為是否應加大政策力度?
閃輝:我贊同這一方向,尤其在基礎養老金領域,當前農村基礎養老金每月僅約200元,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對財政支出的壓力也并沒有那么大。根據經濟學領域的共識,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更高,財政乘數效應更為顯著。
此外,制定政策需考慮財政可持續性,很多基建相關的逆周期調節措施只是單次支出,而養老金上調將形成長期財政支出的承諾,因此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考量會有所不同。但在我看來,如果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動能要從投資轉向消費,從生產轉向消費,那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大勢所趨。
《21世紀》:在美國宣布加征關稅之后,人民幣經歷了一輪貶值,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7.3關口獲得強力支撐,您如何看待全年匯率走勢?
閃輝:由于匯率本質是相對價格指標,我們所談論的人民幣匯率都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兌換比例。近期美元指數已出現顯著下降,相較其他發達經濟體貨幣(DM currency),人民幣兌美元相對穩定。
短期內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產生波動,但當前人民幣匯率還是會在一個較為穩定的區間內。穩定的匯率一方面是發揮金融壓艙石作用,維護市場預期和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在美元走弱過程中,通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有助于緩解外貿領域壓力。
高質量住房供給將會是政策新抓手
《21世紀》:房地產市場目前已近底部,在政策上是否會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來穩住房地產市場?除放松限購、下調房貸利率、推進收購存量房等政策外,還有哪些新的舉措可穩定房地產市場?
閃輝:自去年起,穩股市、穩樓市始終是政策重心。房地產不僅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也與居民消費預期相關。要穩住中產的消費,穩股市將會是很重要的抓手。除已實施的房貸利率下調、信貸條件放寬、交易稅費減免、限購政策松綁等政策外,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明確提出增加高質量住房的供給,對于城中村等居住條件較差的地方,如果能夠通過翻新改造等手段將其變為高質量住房,這將會是一個增量的措施,可能會是未來房地產市場政策的發力重點。而這些對于房地產領域的投資也會直接拉動中國GDP增長。
策劃:于曉娜
記者:張偉澤
監制:朱麗娜
編輯:和佳
設計:鄭嘉琪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