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婧 北京報道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進一步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央行將加大宏觀調控強度,推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三大類共十項措施。
數量型政策方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將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階段性將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5%調降為0%。
價格型政策方面,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預計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約0.1個百分點;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
結構型政策方面,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5000億元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3000億元額度合并使用,總額度8000億元;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
本次央行“雙降”的背景是,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開門紅”,經濟增長延續了去年四季度政策發力后的修復趨勢,GDP同比增長5.4%,但受前期制造業較快增長形成較高基數疊加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等因素影響,4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0%,回落至臨界點以下。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曾撰文表示,通過復盤2020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推動央行寬松的最核心因素是經濟基本面,而PMI正是重要的前瞻性指標。匯率、發債節奏、金融市場波動等也是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但并非決定性的,例如歷史上曾有兩次降息是在人民幣匯率貶至7.3左右之時落地的。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業內人士曾預計降準有望先于降息落地,原因在于降息仍然面臨人民幣匯率、長債利率和商業銀行凈息差的多重約束,而降準可釋放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有助于進一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因此本次央行“雙降”略超市場預期。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陶川表示,本次央行“雙降”的超預期部分主要在于降息。降息體現了貨幣政策“未雨綢繆”的應對思路,另外,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勢頭強勁,國內貨幣寬松的壓力相應減輕。
兩項創新助力金融精準賦能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指出,本次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還有貨幣政策的兩大創新值得關注,一是首次將部分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至0%,打破了市場理解的5%的隱性下限;二是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這意味著央行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從間接融資擴大到直接融資領域。
潘功勝表示,階段性降低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5%降至0%。這兩類機構直接面向汽車消費、設備更新投資等領域提供金融支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后,將有效增強這兩類機構面向特定領域的信貸供給能力。
上述表態標志著央行此前提及的“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正式揭開面紗。央行曾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中提出,未來將繼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和金融市場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好存款準備金工具的政策調控功能。
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不屬于存款類金融機構,不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在央行開立的準備金賬戶不能用于清算,清算職能由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賬戶實際承擔,其貨幣創造機制與銀行有本質不同,對此類機構大幅降準是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的重要舉措。
上述專家還解釋,這兩類機構直接面向汽車消費、設備更新投資領域提供金融支持,其存款準備金率很早就低于大型銀行和中型銀行。這次再階段性大幅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有利于降低這些機構的負債成本,提高負債穩定性,增強對特定領域的信貸供給能力。
潘功勝還稱,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可購買科技創新債券,并與地方政府、市場化增信機構等合作,通過共同擔保等多樣化的增信措施,分擔債券的部分違約損失風險,為科技創新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券融資提供支持。
據其介紹,股權投資機構在支持科技創新,特別是促進資本形成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有統計,股權投資機構參與支持了我國近九成科創板上市公司和六成創業板上市公司。但是股權投資機構在債券市場發債融資比較少,而且用自身來發債融資可能期限比較短、成本也相對比較高。
潘功勝表示,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借鑒了2018年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經驗,可以有效降低股權投資機構的發債融資成本,支持其發行更長期限,比如8年期、10年期債券。據了解,2018年,經國務院批準,央行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通過提供擔保等增信方式支持民營企業發行債券,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債資信企業與機構部負責人孫靜媛告訴記者,通過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債券、優化信貸服務、擴大股權投資、創設風險分擔工具并強化保險保障,可以形成“債-貸-股-?!甭搫拥娜芷谥С煮w系,為科創企業提供全方面接力式資金支持。引導資金投向早期、小型和硬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賦能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
下半年降準降息仍有空間
展望未來,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預計,外部環境急劇變化帶來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在國內物價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預計下半年央行還會繼續實施降息降準,且后續央行還有可能恢復公開市場國債凈買入,替代降準向銀行體系注入長期流動性。
國泰海通證券宏觀高級分析師應鎵嫻表示,當前全球范圍內的關稅博弈還在持續,對我國出口、經濟的影響尚沒有完全顯現。此時央行推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體現了其在穩增長方面的前瞻部署、主動作為。
應鎵嫻指出,本次政策利率下調0.1個百分點幅度相對有限,但央行還同時調降了結構型貨幣工具利率以及公積金貸款利率,總量和結構性工具協同發力既體現了貨幣政策的全面、適度支持,也為未來政策進一步發力預留了空間,以便靈活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在她看來,本次央行“雙降”也與財政政策加快落地形成配合,凸顯了其對財政政策的支持效果。二季度以來政府債仍延續較快的發行節奏,加上5月、6月中長期流動性到期量明顯較大,央行有需要加大流動性投放對市場進行呵護。
應鎵嫻認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體現了貨幣政策總量與結構協同發力,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全面支持。她也預計,在外部不確定性和內需仍待提振的大背景下,央行寬松周期料將延續,年內降息降準仍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