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4月以來,伴隨上市公司密集披露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基金機構(包括公募、私募,下同)的調研熱情被點燃。
排排網公募數據顯示,今年4月,共有162家公募機構對A股上市公司開展調研,合計調研頻次達9796次,較3月環比激增129.47%,創下年內調研活躍度新高;1189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合計調研7647次,較3月的3513次大幅增長117.68%。
從調研偏好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4月,基金機構扎堆調研了電子、醫藥生物等行業,一些細分行業個股被機構調研了上百次,例如,消費電子龍頭立訊精密被公、私募機構共計調研了368次;內存接口芯片龍頭瀾起科技被公、私募機構合計調研了179次;醫藥生物方向的華東醫藥被基金機構調研了144次。
“機構密集調研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主要是因為這些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政策支持以及業績增長潛力。”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向記者指出。
哪些個股受青睞?
4月,A股震蕩調整,31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僅有美容護理、農林牧漁、商貿零售、公用事業4個行業指數上漲。電子行業指數、醫藥生物行業指數分別下跌了4.79%、2.07%,卻成為基金機構調研次數第一、第二多的行業。
排排網公募數據顯示,4月,公募機構調研呈現明顯的行業集中特征。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公募調研覆蓋20個主要行業。其中,電子行業被調研了1754次,是最受“偏愛”的行業;其次是醫藥生物行業,被公募機構調研了1400次,排在第三名的機械設備行業,被調研了895次。
私募機構調研次數排名前三的行業同樣為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分別達到1535次、1284次、789次。
談及基金機構密集調研電子行業背后的邏輯,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向記者分析,首先,電子板塊因AI技術突破、算力需求大增以及消費電子的不斷迭代而備受關注,半導體產業鏈和新興領域成為焦點。其次,受政策紅利與外部環境催化,電子板塊面臨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海外產能布局成為應對關稅風險的策略,國內對半導體產業鏈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疊加電子板塊的AI算力投入帶動了業績的兌現,令相關公司備受關注。
此外,陳興文認為,醫藥生物板塊是由于創新藥研發的推進、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加速,以及政策對創新藥目錄和支付體系的傾斜而備受矚目。并且,當前醫藥生物板塊估值處于近十年低位。
在電子行業中,基金機構扎堆調研了立訊精密、瀾起科技、安克創新。其中,公募機構的調研次數依次為:182次、72次、70次;私募機構的調研次數依次為:186次、109次、73次。同時,公募機構調研了72次滬電股份,私募機構則對水晶光電、中科飛測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分別調研了88次、65次。
醫藥生物行業方面,公募機構調研次數較多的個股包括華東醫藥、愛博醫療,調研次數均在70次左右;私募機構調研次數較多的個股為華東醫藥和開立醫療,均超過60次(不到70次)。
“被基金公司扎堆調研的個股通常具備業績優異、行業地位突出、成長性與創新性強等特點,并且往往受到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支持。”劉有華談道。
在陳興文看來,被基金公司扎堆調研的板塊通常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景氣與確定性并存。電子板塊聚焦于半導體國產化和 AI 基礎設施,醫藥生物圍繞創新藥及醫療設備更新需求,都具有長期的產業邏輯支撐。
二是技術壁壘與政策受益明確。電子細分領域的內存接口芯片、先進封裝技術,以及醫藥生物的高端人工晶體、手術機器人等,依靠技術壁壘形成護城河,同時受益于政策對標準制定和審評審批的優化。
三是資金集中與估值彈性。機構調研呈現出“頭部集中”的特征,電子和醫藥生物前十大調研標的頻次占比超 30%,反映出資金在不確定性中優先布局政策催化明確、業績修復彈性高的核心賽道。
頭部機構調研次數居前
從機構層面看,頭部基金機構的調研活動最為頻繁。
排排網公募數據顯示,4月,有29家頭部機構的調研頻次突破100次。
其中,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匯豐晉信基金、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天弘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易方達基金、鵬華基金的調研次數分別達到241次、192次、184次、171次、169次、153次、148次、147次、143次、142次,為4月調研次數排名前10的公募機構。
這10家公募機構均對立訊精密表現出濃厚興趣。
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匯豐晉信基金、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天弘基金調研次數排名前三的個股均為立訊精密、天孚通信和華東醫藥。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鵬華基金調研最多的兩只個股也分別是立訊精密、天孚通信,但調研次數第三多的為中際旭創。而工銀瑞信基金調研次數排名前三的個股分別為立訊精密、華東醫藥、中際旭創。
另外,“百億”私募機構方面,盤京投資、和諧匯一資產、高毅資產的調研次數居前,分別為64次、62次、55次;而在所有私募機構中,調研次數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正圓投資、深圳尚誠資產、途靈資產,除了正圓投資的管理規模位于50億元—100億元區間,另外兩家私募機構的管理規模均位于10億元以下。
事實上,買方機構頻繁調研電子行業的同時,賣方機構也在關注AI和自主可控兩條主線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結合2025年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國金證券電子研究團隊分析,整體來看,電子行業終端需求持續復蘇,疊加AI+終端應用持續推出,AI云端算力硬件需求持續旺盛,產業鏈業績高速成長;國內半導體自主可控、國產替代需求加速,設備板塊業績亮眼;消電及半導體受到終端需求逐漸回暖,營收、凈利潤穩定增長。
該團隊建議關注關稅動向,上半年業績增長確定性方向,自主可控受益方向、算力核心受益硬件、蘋果鏈及AI驅動受益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召開的重要會議強調,要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對此,銀河證券研究團隊指出,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強調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有助于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搶占制高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掌握主動權。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AI+消費電子終端”也有望借助政策紅利快速滲透、拓展市場規模,進而帶動中游制造和上游新品、設備等行業的發展。
基于此,該團隊判斷,“自主可控”和“AI+”仍為科技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