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張立偉
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線下展于5月5日在廣州閉幕,到會境外采購商人數和現場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項指標刷新歷史紀錄。在全球貿易遭受美國濫施關稅沖擊時,本屆廣交會各項數據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不僅體現了我國貿易巨大的韌性,種種因素也表明,我國正在成為貿易強國。
新老采購商踴躍參會,到會人數大幅增長。數據顯示,新興市場仍是廣交會最大客源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增長17.4%,占比達64.9%。金磚國家采購商人數增長24.1%,RCEP成員國采購商人數增長6.9%。歐美采購商仍然增長了3.4%。頭部跨國采購企業達376家,創歷史新高。現場意向出口成交254.4億美元,增長3%。這是一屆遠超預期的成功的廣交會。
廣交會客商來源比例與增速,也反映了我國整體出口的大致情況,即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規模和增速不斷增長,是拉動出口增長的重要引擎。
事實上,近20年來,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全球化,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02年~2022年,發展中國家GDP全球占比從19.8%升至40.4%,出口全球占比從29.7%升至45.1%,進口全球占比從26.9%升至40.4%。
新興市場國家快速發展主要是全球化以及中國發展的溢出效應帶動。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刺激了全球大宗產品、原材料等持續需求,向發展中國家輸入發展動力。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幫助共建國家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并促進各國互通互聯,為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實惠好用的設備與產品賦能新興市場國家,能源、通訊、機械等中國設備的可獲得性為各國發展奠定工業基礎。新興市場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印度、巴西、印尼等人口較多的國家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中逐漸靠前。
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重要一員,發展后產生的溢出效應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發展起來后對中國中間品、消費品需求的不斷增長,形成了相互促進和成就的共同發展。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潛力大,各種商品滲透率低,為中國企業出口和出海提供了空間。事實上,中國汽車、手機等優勢品牌產品主要在新興市場國家拓展版圖,比如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靠的不完全是歐美或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而是新興國家市場。
中國企業深刻體會到這種結構性變化,目前是美國市場更多依賴中國供應鏈,而不僅是中國出口依賴美國市場。這種結構轉化給中國企業增加了底氣,并且由于新興市場需求仍在高速增長,也為企業提供了繼續發展的空間。
從廣交會各國客商與參展企業看來,中國制造擁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優勢。當前,中國已然處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的中心位置,并通過創新成為歐美高端產業的主要競爭者。
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國家,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以及各個產業都處于快速追趕的賽道,形成了一個體系性的強大的發展慣性,并被不斷涌現的技術創新所加速,產生了飛輪效應,在極短時間里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體系。
我國制造業的全球優勢,在于國內需求的規模效應與市場競爭推動技術加速迭代。其他國家沒有足夠的國內需求規模與完整的產業體系支撐,也就缺乏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技術創新速度較慢,給了中國企業追趕與超越的機會。
競爭加速了技術革命,改變了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國在某些先導產業居于領先地位,比如光伏、電池等綠色技術,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促進了智能化發展,智能化又賦能了傳統產業,新技術持續向其他行業溢出,從模仿、跟隨到逐漸引領世界。廣交會上的機器人與各類智能產品吸引了大批客商體驗,中國先進制造的種子已經埋在他們心里。
廣交會展現了中國制造業從“規模驅動”向“技術驅動”的深刻轉型,引領性的創新技術與系統性的供應鏈優勢,意味著中國已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撼動的供應方。
廣交會上,中國參展企業的底氣還在于,國際市場離不開中國制造,國際貿易也越來越多地接受人民幣交易,這將為中國企業鎖定和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并增加中國企業的定價權,鞏固中國制造業的全球樞紐地位。
隨著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經濟體在中國出口份額的占比越來越高,也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與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緊密合作、吸引大量中國投資的東盟地區目前是使用人民幣最多的地區。
東盟已經成為中國多年來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年東盟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東盟跨境人民幣結算量59036.7億元,同比增長20.2%,2024年人民幣結算量同比增長35%,保持著高速增長。今年第一季度,中馬跨境人民幣業務同比增長27%,中柬跨境人民幣業務同比增長45%。
據參展商反映,不僅東盟國家歡迎人民幣,非洲、南美等地區客戶也開始接受人民幣交易。美國試圖通過所謂“對等關稅”消滅本國貿易逆差的做法,已經動搖了美元的國際信用,并令各國出口商開始選擇更加穩定的交易伙伴,預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人民幣交易。
近年來,人民幣被更廣泛地接受為國際支付和結算貨幣。在貨物貿易中跨境收付金額占比逐年攀升。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人民幣在中國跨境交易中(包括投融資)結算比例達到54.3%,交易額高達7249億美元,超越美元的41.4%。美國的貿易政策迫使各國去美元化,中國則通過貿易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這種“此起彼落”的格局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在迎來更加廣闊也更加深化的國際空間。
中國制造正在由生產端的技術創新推動全面升級,并由人民幣國際化拓展銷售端至更多國際市場,這一趨勢為中國企業創造了更大的歷史想象力。一系列有利的結構性條件將會加速實現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這一過程也將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供應鏈核心+金融樞紐”的雙重角色演進,這將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也是全體中國人與中國企業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