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趙云帆 報道
從 Manus AI 的一鳴驚人,到百度李彥宏人民網撰文,預言AI智能體在2025年“爆發”,短短半個月時間,AI領域的關注點已經徹底從DeepSeek R-1帶來的推理能力躍進,切換到了對“AI智能體”的狂熱關注上。
然而,引爆概念的Manus AI團隊,近期反而再次進入了“緘默”狀態,團隊重歸閉關模式,似乎正在醞釀一款新產品的問世。
另一方面,與DeepSeek R-1問世后全世界都在接入的盛況不同,Manus AI的火爆沒有帶來大量的接入潮。
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對 Manus AI 對基座模型的依賴 ,包括阿里、騰訊、OpenAI等AI大廠,開始推出自己的Agent工具鏈,用于推銷自己AI基座模型t生態。
與DeepSeek R-1一問世就統一江湖不同,“AI智能體”的行業混戰,剛剛打響。
國內大廠暗戰“AI智能體”生態
如果說GPU芯片,電力,云計算是通用AI大模型行業的“賣水人”,那么在AI智能體Manus出現之后, 通用AI大模型的本身又變成了“AI智能體”的賣水人。
從技術路徑上來說,Manus等AI智能體需要依靠調用AI基座模型分析,理解,分配,整合輸出,并依靠調用其他一些列小型的,特種的,微調的模型解決各色各類分項任務。
因而,AI智能體就像一個建立在基座模型能力上的應用程序,其強度一定程度取決于基座模型任務解決能力。
既然如此,哪個基座模型能夠被獲得更多AI智能體廠牌的“入駐”,基于其模型開發AI智能體,擴大AI基座模型生態的影響力,那么誰就將在這輪戰役中勝出。
在這個層面上,阿里顯然在國內走的快了一步。
3月11日,阿里通義千問宣布與Manus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于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Manus的全部功能。
這一結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考慮到此前Manus創始人季逸超在社交平臺透露Manus產品使用了不同的基于阿里Qwen的微調模型的事實,雙方的合作幾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然而,有限的測試人數,眾多無效的代理任務終止,時常出現的程序中斷等等“不完美”,昭示著Manus在能力上顯然沒有達到一統江湖的地位。這讓站在Manus背后都阿里通義千問,雖然依靠Manus“僥幸突圍”,但仍需注意“環伺”的競爭對手。
比如,阿里最大的對手騰訊,近日被傳出正在內部測試自己的AI智能體創作工具——騰訊元器。
騰訊元器發布的時間為去年5月,目標是建立“一站式智能體創造與分發平臺”,可供用戶自行選擇需要的智能體以滿足各類需求,而Manus的出現,疑似在騰訊內部加快了元器項目的推進速度。
騰訊基于的優勢非常明顯——靠著小程序,社交,視頻號等,超級APP微信掌握著最全面的獨立互聯網生態,鏈接著幾乎所有的其它互聯網平臺,線下商超和各總公共設施。而這些內部生態環節,可以被嵌入的AI智能體輕易調用。
因此,騰訊在自我生態中打造AI智能體的跨平臺成本極低,易實現性較強,也很容易讓開發者基于騰訊生態打造AI智能體。
OpenAI映射
在海外,特別是美國,“AI智能體”的生態目前看來仍會以OpenAI為核心的基座大模型。
3月12日,OpenAI放出AI智能體工具鏈,即一套專為簡化AI智能體應用開發的全新工具包,包括新的Responses API、首個開源Agents SDK、多款內置工具、可觀察性工具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OpenAI此前推出的智能體代理工具Deep Research和Operator,Responses API利用統一接口設計簡化了調用開發的代碼,加強了執行過程的可視化等,其相當于極大降低了在OpenAI開發應用的難度。
而一系列降低使用門檻的措施,標志著OpenAI也在盡可能得吸引“下游”,使用自己的AI Agent生態,以此建立牢不可破的AI護城河。
OpenAI強大的股東陣容,則是保障OpenAI打造生態的優勢。
去年10月,微軟宣布在其Dynamics365(微軟開發的ERP和CRM系統)中植入10個AI智能體幫助用戶快速完成工作,而這些智能體便都是基于OpenAI旗下的o1推理模型所打造的。
另一家云計算大廠,亞馬遜也在AI智能體上努力,但節奏似乎偏慢。去年年底,有報道稱,亞馬遜正在舊金山成立一個新的研發實驗室Amazon AGI SF Lab,專注于構建“基礎性”AI智能體能力。
而雖然亞馬遜并未透露細節,但外界認為他們大概率基于他們的投下重注的OpenAI的基座能力打造AI智能體。
同樣節奏偏慢的還有Meta,公司首席產品官在3月5日表示,即將推出的Llama4人工智能軟件將有助于驅動AI智能體。有消息稱,Meta將于4月29日舉辦首屆LlamaCon AI大會,并將在第二季度推出獨立的Meta AI應用。
然而,不論是微軟,亞馬遜、Meta,其都停留在開發AI智能體工具的層面,未像他們在中國的映射——阿里與騰訊一樣,通過開放軟件生態和云計算的方式贏得AI智能體戰爭。
很明顯,海外的AI智能體爭奪,似乎不會引發太大的行業格局變化——OpenAI可能會繼續通吃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