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今年兩會國家衛健委公布,2024年我國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9歲?。其中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5.37歲,女性為80.88歲?。30年前的199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69.6歲。
當下,我們進入了中國人的“長壽時代”。凡事一體兩面,我國也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占總人口的22%。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
愛老、敬老的同時,養老正在成為全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的話題。中信銀行財富管理團隊的《長壽時代:做自己人生的CFO》一書,就通過主人公32歲北漂姑娘鐘欣的日常生活場景,巧妙地將近300個養老金融知識點融入其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為本書作序。現年60歲的胡教授目前正在照顧86歲母親的生活起居,在序言的最后,他在落款時還特意加上了一個身份“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照護者”——這已經是他母親老年癡呆的第四個年頭了。而這本關于養老金融的讀物,不僅為許多年輕人,還為像他一樣的讀者提供了全面的養老知識。
靈活就業者主要是指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者。外賣騎手就是這里面的代表群體,且多以年輕人為主。書中的第十章“突如其來的疾病”,就以時下很火的外賣行業給騎手買社保的話題切入,預見式地提出了大家的關切:現在年輕人不再喜歡被綁定在某一個工作單位或者平臺而選擇了靈活就業,那么醫保方面怎么辦呢?
此外,這個群體中還有一部分人會認為,自己還年輕也有其他保險,似乎不需要考慮養老以及購買社保。但正如這本書中第九章第二節的標題所言:“年輕時的大意,會成為年老時的惆悵”。本書也試圖幫助讀者從對養老問題漠不關心的態度,轉變為積極尋求了解和行動,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讀者們也可以借此了解到,養老規劃不僅僅是一個財務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家庭關系的復雜議題。
怎樣去認識和理解養老問題,必然涉及大量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和養老金融等專業知識。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況且保險金融等話題,難免讓普通人感覺枯燥。但是《長壽時代:做自己人生的CFO》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在于,在同業里首創了小說體的讀本模式。
在本書中,鐘欣和小區的老年鄰居、公司同事、老師同學、旅途路人還有家人,在一年四季展開的各種場景中,談涉各種養老議題。
更讓人感同身受的是,這本小說體的科普書緊貼當下的社會生活,盡可能進行了真實性的還原,進而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養老、醫保、理財規劃,還有親朋好友乃至自己的生病報銷、住進養老院,隨時會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生。這巧妙地消解了養老金融規劃本身的商業性和以往單調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而且敘事深入淺出,這或許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主角鐘欣的男朋友趙景行在書中說了這么一句話:“最好的投資,應該是投資年輕時候的自己。”這句話,也正是這本書想要傳遞的核心觀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年輕和養老,并不矛盾和沖突,年輕人也需要在長壽時代做好充分的預案。
最好的佐證,就要回到開頭提到的胡泳教授。十多年前,筆者在搜狐工作時,曾在現場參加過他的講座活動。未曾預料,彼時從容儒雅的他,到了退休的年齡,因為要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失能母親,才逐漸對“生命的起點與終點,都離不開最基礎的生理照護”有了更深的體會。
中國60歲及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群體呈現出高齡化、空巢化特征,且數量持續攀升,成為養老服務保障的重點對象。??如果自己到老失能了,如何能被高質量地照料并且生活下去?
在書里的第十二章,紅姐希望自己能“活得久、失能晚”,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養老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以始為終”。在已經步入長壽時代的當下,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做預案,多維度、立體地規劃好自己未來的養老生活。財富顧問崔永浩在第八章里說出了許多人最真實也最樸素的愿望:“既想追求高收益,又想避免高風險,還想追求簡單投資。”雖然看起來是“不可能三角”,但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有市場。《長壽時代:做自己人生的CFO》給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議與思路,有心人可以從中探尋答案或者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