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珠寶作為跨越時空的文化載體與價值符號,始終在拍賣市場中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坐標。方寸璀璨,凝聚著地質億萬年造化之功、頂級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以及跨越時空的動人故事與財富傳承。繼首期“拍賣官的故事”系列專訪之后,第二期我們將聚焦“珠寶拍賣”這個充滿詩意與張力的細分市場。通過聆聽佳士得亞太區珠寶部資深專家梁家瑜女士的分享,看她如何以專業的眼光丈量珠寶的永恒價值,在拍賣槌起落間續寫“石頭記”的現代篇章。
縱觀2024至2025年的全球拍賣市場,盡管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一直充滿變數,珠寶板塊卻始終展現出強勁韌性。
一方面,稀有的彩色鉆石、古老的皇室珠寶套件,以及當代大師的創意設計作品,在如今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依然不斷刷新著成交紀錄,吸引著全球藏家的目光。佳士得近日于日內瓦與紐約呈獻的瑰麗珠寶拍賣大放異彩,雙雙斬獲百分百成交的佳績。此外,在5月27日,佳士得香港舉行的“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春拍上,一枚重達35.09克拉喀什米爾藍寶石戒指就以7467.5萬港幣(約合6858萬人民幣)的高價成交,一躍成為亞洲春季最高成交價珠寶。而另一方面,珠寶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同樣引人關注:消費者對可持續性、溯源性的重視日益提升,同時,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古董珠寶和當代藝術珠寶也形成了雙軌并行的繁榮局面。
在這場珠寶市場與時代浪潮的博弈中,一件件驚世拍品用成交價印證著其獨特魅力與投資價值。但不那么為人所知的是,每一次落槌聲的背后,其實都凝聚著珠寶專家們的專業、智慧和汗水。
現任佳士得亞太區珠寶部資深專家的梁家瑜,在珠寶領域有超過27年資深工作經驗。她于2013年加入佳士得,目前負責佳士得珠寶的拍品征集、私洽及拍賣等業務,同時還在佳士得香港、紐約及日內瓦等地為藏家提供咨詢及專業的購藏建議。在專家職責之外,梁家瑜還兼任佳士得拍賣官,曾主持過多場佳士得在香港和上海舉行的大型拍賣。近日,她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獨家專訪(以下簡稱《21世紀》)。在采訪中,她向我們分享了自己對珠寶價值的獨到見解,還解讀了珠寶拍賣是如何以奇珍異寶為“筆”,書寫價值與美學的雙重傳奇。
梁家瑜。資料圖
油畫少女與寶石的邂逅
當拍賣槌落下,那些承載著歷史與美學的珠寶,便在交易中完成了價值的傳遞。但在觀眾們看不見的幕后,往往還蘊藏著拍賣專家對每一件珠寶前世今生的專業解碼,正是這份努力,才能為珍寶與知音架起無形的橋梁。梁家瑜與珠寶的緣分,始于她對“美”的追求。
《21世紀》:您是怎么入行珠寶業,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進入拍賣行工作的?
梁家瑜:我與珠寶的緣分,要從大學時代的多倫多說起。那時,我在約克大學主修油畫,日復一日沉浸在藝術之中,對“美”有著近乎本能的追求。但真正讓我走近珠寶世界,是一次偶然。彼時,身邊正好有朋友在讀美國寶石研究院 (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GIA),我便開始接觸那一顆顆凝結了時間的寶石。從光影、切工到文化與歷史,越了解越著迷,最終我決定,讓它成為自己的職業方向。
命運的下一次安排也如珠鏈般順理成章。后來,一家獵頭公司找到了我,但是沒有透露公司名字,只鼓勵我大膽去嘗試。那時我已在上海,直到面試那天,才知道那是佳士得。這也成了我進入拍賣世界的起點。回望這些年,從藝術的啟蒙,到家人的一句建議、朋友的指引,再到拍賣行業的深耕,每一步都像是命運為我精心打磨的切面,最終匯聚成今天的我。
《21世紀》:作為拍賣行珠寶部專家,您日常的工作具體有哪些內容?
梁家瑜:在中國,我的工作重心在于與藏家深入交流。我的職責并非單純推薦某件作品,而是以一名專業珠寶專家的立場,提供真實、準確且中立的判斷。
從業多年以來,我也愈發體會到傾聽的重要性。每位藏家的需求不盡相同:有人偏好日常佩戴,注重風格與個人喜好;也有人以長期收藏為目的,我便從稀有性、品質與市場脈絡來切入分析。整體而言,女性藏家居多,男性買家則以為親友挑選居多;也有部分男性藏家更關注投資價值。針對這類客戶,我會分享歷年市場表現、成交數據等信息,但從不作任何盈利承諾。珠寶市場持續變化,我們始終秉持“邊走邊看”的態度。不過,從趨勢來看,部分彩色寶石與鉆石品類,長期受到市場青睞,值得關注。
我也希望為藏家帶來更立體、更豐富的收藏體驗。我時常陪同他們觀展,譬如陳逸飛回顧展、趙無極在杭州的個展,或與其他門類的專家合作,探索跨領域收藏的可能性。珠寶或許只是通向美的入口,而美與收藏的世界,廣闊而豐盛。
“天價”背后的價值密碼
常年與頂級瑰寶和資深藏家打交道,讓梁家瑜的日常工作滲透著對價值的敏感和洞察。在她眼中,能拍出天價的珠寶從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凝結著地質奇跡與人文記憶的時空標本。正如那顆幾乎能與“希望之鉆”比肩的23.24克拉藍鉆,就是自然造化與人類文明在拍賣行聚光燈下完成的一場跨越時間、空間的深情對話。
《21世紀》:在您看來,擁有潛力拍出天價的珠寶都有哪些特征?
梁家瑜:珍罕的彩寶或鉆石,幾乎無法用金額去評估它們的真正價值。比如緬甸無燒紅寶石、喀什米爾藍寶石,它們因未經處理而尤為珍貴,加之開采年代久遠、產地稀缺等因素,賦予了它們一種不可復制的魅力。而一旦背后有了清晰的歷史脈絡,那份價值更是層層疊加。同樣邏輯的還有古董珠寶,古董珠寶與現代珠寶的不同,不僅僅在于外形風格,更在于它們所誕生的時代背景與所承載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不可重復的時空切片。
《21世紀》:可否再具體舉例說明一下?
梁家瑜:今年在佳士得日內瓦亮相的一顆重達23.24克拉的藍鉆,不僅擁有令人屏息的體量和色彩,更是一個凝聚了深厚歷史傳承和文化印記的絕佳案例。其稀有程度足以與現藏于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希望之鉆”(Hope Diamond)比肩共輝。
這顆23.24克拉的梨形寶石,由著名珠寶藝術家JAR精心鑲嵌于現代戒指中,華貴非凡。它源自印度印多爾大君耶什萬特·拉奧·霍爾卡爾的皇室收藏,其家族自1913年起便與尚美巴黎等高級珠寶品牌合作,延續貴族審美與工藝傳承。歷經尚美巴黎、莫布辛、海瑞·溫斯頓等頂級珠寶商的演繹,這顆鉆石不僅見證了王室榮耀,也承載了逾百年的珠寶傳奇。
除此之外,這枚珍罕的彩鉆更是一顆出身非凡的戈爾康達(Golconda)藍鉆。戈爾康達,曾是印度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鉆石產地,孕育出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鉆石。而出自這一礦區的鉆石,受到世代藏家的喜愛。
在佳士得珠寶專家深入挖掘這顆寶石背后的故事以后,這個家族重新認識了它的非凡意義,也因此難以割舍。對他們來說,它早已不只是一顆寶石,還是自然贈予的瑰寶,更是一段無法割舍的歷史記憶。
在我看來,每一顆寶石,無論是否擁有顯赫身世,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們無法被復制,各自承載著獨特的靈魂與美感。真正賦予它價值的,是那無可取代的稀有性,以及穿越時間、依然令人心動的美——一種超越言語、直抵人心的震撼。
讓珠寶“活”在時光里
珠寶傳承的意義遠不止于物質傳遞,更在于情感記憶的代際延續之中。相比于小心翼翼地把珍寶束之高閣,梁家瑜在采訪中強調了珠寶需要佩戴,“與它一起生活”。這不僅源于她對珠寶價值的深刻理解,更是她對珠寶與人類情感紐帶的詩意詮釋。在她看來,每一件珠寶都是時光的容器,當它被佩戴、被珍視、被融入生活,便承載了佩戴者的故事與溫度。這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共鳴,才是珠寶能夠跨越時空、連接代際的永恒魅力。
《21世紀》:有些家庭想把珠寶傳承給下一代,選哪種類型的珠寶最合適?需要特別注意哪些保存條件?
梁家瑜:收藏的過程,就是在為一件珠寶建立屬于它的故事。當你佩戴它、與它一起經歷生活,它就不僅僅是一件珠寶,而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當有一天你把它傳給下一代,你的下一代也傳承了你與這件珠寶之間的記憶和情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情感價值。
希望藏家在選擇和佩戴珠寶的同時,能夠更多地了解它們。每一類寶石——無論是鉆石、彩寶、翡翠還是珍珠——都有它們獨特的保養需求。我們建議藏家與專業的珠寶專家保持溝通,了解如何妥善保管、延續珠寶的美感和生命力。只有用心去愛護,珠寶才能陪伴你走得更久、傳得更遠。
《21世紀》:現在年輕人流行買培育鉆石,這類環保珠寶有收藏價值嗎?未來會沖擊天然寶石市場嗎?
梁家瑜:天然與培育并非競爭關系,而是面向不同需求的選擇方向。天然寶石由自然歷經億萬年孕育,稀有且富有歷史感,因而深受藏家珍視;而培育寶石則是科技的產物,滿足的是另一種消費取向。我始終認為,這之間沒有誰取代誰,關鍵在于買家的個人選擇。但對我而言,人工始終無法替代天然——因為真正動人的,是大自然的饋贈與時間沉淀的自然“美”。
《21世紀》:未來幾年值得關注的珠寶市場趨勢有哪些?
梁家瑜:在珠寶的世界里,我們其實一直都在“邊走邊看”。而真正的美經得起反復凝視,每一顆寶石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理解。回顧過去二三十年的市場,有一個規律始終如一:真正稀有、真正美的寶石,永遠屹立不倒。它們不被時間打敗,與時光無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