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冰川正在悄無聲息地融化。
3月21日,是全球首個“世界冰川日”,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四倍,而黑碳是北極變暖的一個重要因素。黑碳可以加速全球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當其吸附在冰川上,可增加太陽輻射吸收,進一步加速冰川融化。
何為黑碳?黑碳是一種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居民烹飪和取暖、交通部門中柴油發動機使用、工業過程和工業鍋爐的燃料使用、以及農林廢棄物的露天焚燒和森林山火等。
它不僅是空氣污染物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具有高升溫潛勢的短壽命氣候污染物(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 SLCP)。在大氣中留存時間較短,但是能夠帶來溫升效應的物質,主要包括甲烷、對流層臭氧,黑碳和部分氫氟碳化物。
國際冰凍圈氣候倡議組織主席Pam Pearson,世界經濟論壇霍夫曼學者、埃克塞特大學極地研究員Helen Millman曾在文章中指出黑碳不僅會加速冰雪融化,任何見過交通繁忙的城市街道旁“臟雪”迅速融化的人都能證明,而且冰雪消失后,陸地和遠洋的反射率會降低,因此就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周圍地區變暖。
Project Drawdown報告指出,全球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黑碳的排放中,占比最高的排放來自居民烹飪和取暖,其次是來自工業和交通。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 (iGDP) 高級項目總監、高級分析師陳美安表示,盡管全球黑碳在過去的50年還是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在過去的20年增長已經放緩。其中,來自家庭烹飪和取暖導致的黑碳排放占比有所下降,但是來自交通部門的黑碳排放有顯著上升。
由于不同國家的黑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不一樣,重點減排措施和面臨的挑戰也不相同。
根據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布的《黑碳減排:快速行動計劃白皮書》,黑碳排放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頂層設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國際框架,低估了短期氣候強迫因子的影響,這導致各國在國家自主貢獻(即NDCs,各國的氣候行動計劃)中對黑碳減排的重視不足。雖然目前已存在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CCAC),這是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自愿合作伙伴,主要致力于減少短壽命氣候污染物,但是單憑其力量無法彌補這一差距。
盡管挑戰不同,許多國家已經在采取相關行動措施。陳美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已經在推行黑碳減排措施,例如在農村地區推行清潔爐灶,農村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交通部門提高油品標準、老舊柴油貨車的提前淘汰、柴油車顆粒物排放的控制,以及煉焦行業能效提升和燒磚工業的改進等。
值得注意的是,船運的黑碳排放在北極地區得到很大的重視。陳美安解釋道,船運的排放源貢獻了北極地區的大部分黑碳排放,并且對那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以及附近居民生活影響較大,所以獲得了非常高的重視,國際海事組織已經禁止在北極地區使用重質燃料油(HFO)。
“中國已經設立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國際航行船舶在我國管轄水域全面使用低硫油,這些舉措有助于減少黑碳排放。2015年,我國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設立了3個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 2019 年交通運輸部將排放控制區范圍擴大至全國沿海和長江干線等內河水域。中國也在推廣港口岸電使用,用船舶岸電代替船舶柴油發電,以電代油,但是具備岸電受電能力的船舶少,未來仍有提升空間。”陳美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