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實習生 孫筠雅 廣州報道 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的情況今年仍在蔓延。臨近3月末,銀行利率長短“倒掛”現象出現擴散, 不僅國有大行、股份行,甚至農商行也出現了了類似的倒掛。
倒掛情況波及至農商行
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的APP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中,三年期為1.90%,五年期利率則只有1.55%,兩者利差達到35個基點。中國銀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等存款模式中,期限三年期的年利率為1.00%,五年期年利率也為1.00%,二者持平。
農業銀行的存款雖然沒有倒掛,但是三年和五年的存款利率差別非常小,前者為1.5%,后者為1.55%。
招商銀行的情況如出一轍,據其APP顯示,零存整取三年期與零存整取五年期利率均為1.00%,呈現持平狀態。同時,招商銀行靈動存半期年利率為1.50%,一年期年利率為1.60%,兩年期年利率為1.70%,三年期年利率為1.50%,五年期年利率為1.55%,其中一年期、兩年期利率顯著高于三年期及五年期。
平安銀行整存整取的二年期的存款利率最高可達1.7%,三年則僅有1.55%,五年為1.6%,而該行六個月的存款年化利率也有1.45%,和三年期品種僅差10個基點。
廣州農商銀行的定存一年利率為1.85%,而兩年期利率為1.75%況。此外,該銀行的五年期利率僅為1.6%,也遠低于一年期利率。
這種“利率倒掛”現象并非首次現身銀行存款市場,2024年就已經多次出現。不過,今年開始,這一現象的波及規模和范圍都遠超以往。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存款利率倒掛的產生,從內部因素來看,是銀行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優化利率風險管理的自主決策。存款是銀行負債的關鍵部分,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銀行優化存款結構、降低負債成本的意圖。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李倩認為,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及企業信貸需求疲弱背景下,市場對央行延續寬松貨幣政策存在較強預期,銀行傾向于壓低長期存款利率,避免未來被動承擔高息負債成本。從資產負債管理視角來看,長期高息負債與當前優質資產稀缺、貸款短期化趨勢存在期限錯配矛盾,持續壓縮凈息差空間。為此,銀行通過下調長期存款利率,實現資產端期限結構與負債端成本的有效匹配,在息差收窄周期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維護利潤的穩定性。
未來降息降準概率依舊高企
3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3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1%,5年期以上LPR為3.6%,均較上期維持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LPR連續五個月“按兵不動”。綜合業內分析來看,3月LPR報價保持不變,符合市場預期。一方面,作為LPR報價的定價基礎,3月政策利率持穩,當月LPR報價會保持不變;另一方面,銀行負債成本高企、盈利承壓,LPR繼續下調受限。展望后續,政策性降息仍需相機抉擇,結構性降息和降準有望優先落地,LPR下調時點或后移。
雖然本次LPR下調時點后移,但多數分析認為存款利率倒掛現象的出現,也是因為對降準降息的預期。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未來金融機構或將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利率。在這種預期下,銀行有動力通過調整存款期限溢價,以降低銀行綜合負債成本。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近期,穩匯率壓力有所緩解、市場利率中樞明顯上行,貨幣政策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但海外政策不確定性仍大、掣肘猶存,同時國內經濟的短期企穩和長期宏觀需求改善,也使得貨幣寬松的預期雖仍然存在,但暫不急迫。“利率錨”未動,LPR報價下調的基礎未發生變化。
國盛證券分析師熊園的觀點認為,2025年貨幣寬松仍是大方向,降準降息應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短期降準概率大于降息。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延續強調“適時降準降息”,3月6日央行行長答記者問也表示“今年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情況,擇機降準降息”,指向2025年貨幣寬松仍是大方向。具體來看,降準方面,鑒于財政靠前發力,政府債券發行有望加快,需要降準提供流動性支持,最快未來1-2個月就有可能降準;降息方面,目前物價低迷、債券風險部分釋放、匯率壓力有所減輕,降息的必要條件已具備,但在相機抉擇的模式下,短期是否降息可能仍需關注基本面走勢情況。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目前從存款準備金率來看,國內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為6.6%,仍然有下行空間。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的空間,預期后續央行還會根據市場的需求,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來進行調節,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使得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