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香港報道
3月20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318.HK、601318.SH)在香港、上海兩地召開業績發布會。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攜一眾高管出席,圍繞業績表現、壽險業務布局、保險資金入市、科技業務等熱點話題回應市場關切。
對于業績,中國平安總經理、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說,“整體來看是滿意的、符合預期的,略超管理層的預期”。
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擬任首席財務官付欣表示,公司已經向金融監管總局申請,并已經獲批了參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資格,公司內部正在積極推動和落地。
“保險資金入市”也成為今年平安業績發布會的熱點話題。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表示,平安的資產配置是啞鈴型結構,有高分紅、高股息的資產,也有成長型、短期相對波動較高的資產。
在業績會上,平安集團多位高管表示,“平安的股價是被低估的,是有上升空間的。”平安管理層對未來業績持續穩健增長有信心,短期股價波動有很多因素,相信平安的股價遲早會反映出價值。
在發布會最后,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還透露,平安集團也將根據證監會相關要求,制定了市值管理相關制度,“后續我們也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工作,切實提升公司投資價值,增強投資回報。”
業績表現:高管稱“略超預期” 將探索在港醫療養老
總體來看,2024年平安集團業績保持穩定增長。去年營業收入10289.25億元,同比增長12.6%;歸母營運利潤1218.62億元,同比增長9.1%;歸母凈利潤1266.07億元,同比增長47.8%。分紅連續13年增長。
“整體來看是滿意的、符合預期的,略超管理層的預期。”中國平安總經理、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說道,“到25年,我們堅持十六字方針,一個是聚焦主業,第二是增收節支,第三仍然要改革創新,第四是防范風險。”
2024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960.22億元,較上一年度下滑3.8%。2024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營運ROE為25.7%,較上一年度下滑4.5個百分點。
針對上述業績表現,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擬任首席財務官付欣解釋稱,主要是因為2024年中國平安將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從4.5%下調至4.0%,并按調整后的投資回報假設對2023年數據進行了追溯調整。
此外,近日市場傳聞中國平安正在申請香港壽險牌照,對此郭曉濤并未直接回應,但他表示,“中國平安已在深圳、廣州、佛山等地有高端養老布局,也在積極探索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將醫療健康養老布局及壽險業務進一步擴展至香港,為兩岸客戶提高醫療健康服務。”
險資入市:舉牌銀行股 獲批長期股票投資試點
從去年開始,平安集團及其子公司便頻頻舉牌銀行股,“保險資金入市”也成為今年平安業績發布會的熱點話題。
今年,多部門聯合發布文件,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要求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保險資金加速入市提供了政策指引。
“公司已經向金融監管總局申請,并已經獲批了參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資格,公司內部正在積極推動和落地。”付欣介紹稱。
平安近年來為何對銀行股格外青睞?對此,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表示,“我們不是只看市場當季熱點,而是看如何跟企業成本、產品、資產負債持續匹配等,讓我們能夠穿越周期。”據介紹,平安集團的資產配置策略遵循“五個匹配”原則,即堅持投資回報匹配、時間匹配、周期匹配、產品匹配以及監管匹配,
郭曉濤進一步說道,平安的資產配置是啞鈴型結構,有高分紅、高股息的資產,也有成長型、短期相對波動較高的資產,在整個配置過程中用的是多種多樣的投資工具,讓這兩種資產能持續在我們的股票結構里相互抵充,持續增長。
“后續,平安對高股息的銀行股、新能源、新質生產力、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領域都會關注。”付欣介紹稱。
此外,壽險行業的利差損風險也備受關注。對此,付欣直言“平安無論是新單還是存量都沒有利差損,資產端收益率一直高于負債成本。”
她介紹稱,從存量來看,資產端得益于之前的穩健配置,積累了很多收益非常高的長久期債券及高股息、高分紅資產,這些都是平安收益的“壓艙石”;從負債端來看,公司業務結構非常均衡,存量業務的打平收益率始終小于2.5%,且在持續優化。監管也在持續推動行業優化成本,不僅為平安也為行業緩釋了負債成本壓力;從新增業務來看,去年平安在資產端加大配置高息股票及交易債。
AI新敘事:明確科技定位 從“科技”到“科技賦能”
長期以來,平安集團借助陸金所、金融壹賬通、平安健康、汽車之家等成員公司經營科技業務,但近一年來,其科技成員公司變動劇烈且業績分化嚴重。
業績發布會上,郭曉濤回應媒體“科技成員公司調整變化、科技布局”等提問時說道,“平安集團對于科技定位是非常清晰的,我們的整體戰略是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現在及未來的科技投入和發展,都是聚焦如何讓醫療健康養老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為企業創造價值。”
平安對科技板塊的定位進一步明確——“賦能主業”,這一變化在平安集團今年的年報中也有所體現:科技業務板塊名稱從“科技業務”變成了“金融賦能業務”(科技賦能)。
“科技布局方面我們有很強的護城河。”據郭曉濤介紹,平安內部稱為“953”,即九大數據庫、五大實驗室、三層大模型體系,形成垂域行業壁壘,持續推動大模型與業務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953打造了很大壁壘和護城河,相信在AI拐點來臨時刻,科技能讓我們主業健康增長。”
據介紹,平安集團主要運用科技賦能金融業務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13.4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通過智能核保、智能理賠,實現93%的壽險保單秒級核保,閃賠平均耗時7.4分鐘結案;風控方面,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