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3月17日起,湘財股份(湘財證券母公司)、大智慧雙雙停牌。如無意外,大智慧將被湘財股份全面收購。湘財股份的核心即是湘財證券。
如果拉長時間軸來看,這是一個賣方“吃掉”買方的故事。十年前,大智慧意圖收購湘財證券,后因大智慧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未果。
從更深入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個傳統券商與金融信息服務商意欲聯手,歷經十年波折方接近“修成正果”的傳奇。
此番收購若能如愿,湘財證券+大智慧,宛若2016年的東方財富+西藏同信證券,2021年的指南針+麥高證券(原網信證券)。
東方財富、同花順、大智慧、指南針……一度風靡互聯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業巨頭中,即將有三家走向互聯網券商之路。而從不同的時間階段出發,三者又將各自走出怎樣的命運?下一個“東方財富”,能夠跑得出嗎?
綜合來自券商、高校專家等在內的受訪人士觀點看,新的“東方財富”能否出現尚難意料。但可以確定的是,時代賦予互聯網券商的機遇已不如前。在東方財富轉型互聯網券商的2016年,正是互聯網+的火熱時期。如今市場已經走入全新的AI+時代,諸多生態正在悄然改變。
歷經十年,湘財證券、大智慧終聯手
日前,湘財股份、大智慧雙雙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并于3月17日起進入預計不超過10個交易日的停牌期。
湘財股份計劃通過向大智慧全體A股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這意味著,湘財股份將全面收購大智慧。
湘財股份的核心是湘財證券,后者是一家1992年設立于湖南長沙,2015年差點被大智慧收購的證券公司。但收購計劃官宣不久,大智慧即因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收購隨之告吹。
十年前,湘財證券尚未上市,那是一個上市公司意圖收購非上市公司的故事。
如今,已于2020年成功借殼上市的湘財證券,轉而通過母公司湘財股份啟動對大智慧的全面收購。
乍看,這似乎是一個賣方奮戰十年,反轉“吃掉”買方的傳奇。但仔細分析,此番收購只是順理成章。
實際上,2015年大智慧啟動對湘財證券的收購計劃,既是湘財證券希望借殼上市,也是傳統券商湘財證券欲與彼時國內領先的金融信息服務商、證券軟件服務商大智慧深度融合。
由于大智慧被立案調查,借殼上市計劃失敗。湘財證券不得不尋找新的殼標的,目標鎖定在了1997年上市的滬市主板企業哈高科。2000年,湘財證券成功通過資產置換方式注入哈高科,成為國內首家借殼上市的券商;同年9月,哈高科更名為湘財股份。
實現上市夢的湘財證券,并未忘記老伙伴大智慧,而是從上市后的第二年起,即著手開啟對大智慧的入股。
湘財股份第一次出現在大智慧主要股東名單中是在2021年中報,彼時,湘財股份以14.70%的持股量,成為大智慧的第二大股東,此后受股東增減持等因素影響,持股比例有所變動,但湘財股份作為大智慧第二大股東的地位未曾變化;第一大股東則為自然人張長虹。
目前,除了張長虹和湘財股份,大智慧其他股東持股比例不足5%。這使得湘財股份收購大智慧,在股權層面推進阻力很小。
外加大智慧業績常年欠佳,進一步降低了收購難度。從近十年凈利來看,2015年—2016年,大智慧凈利分別虧損4.46億元和17.60元。2017年后凈利轉正,但多數年份在1億元以內,2022年再度出現虧損,虧損0.93億元,2023年轉正盈利0.86億元,2024年預計將再次陷入虧損,虧損額度高達1.9億元—2.25億元。
從業務角度來看,湘財證券與大智慧的聯手也十分契合。
湘財證券頗為重視金融科技建設。其2023年年報提到,公司通過對外投資、設立合資公司多種形式,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金融科技公司,在湘財股份層面打造金融科技生態圈,積極賦能湘財證券。
與此同時,湘財證券持續與金融科技行業龍頭大智慧、萬得信息、益盟股份、九方財富、邦盛科技及趣鏈科技等開展深度合作,將自身網點、客戶、產品等資源與對方技術與運營優勢相結合。
由此來看,無論是股權還是業務層面,湘財股份收購大智慧,皆在情理之中。
AI+時代再探互聯網券商路,能否再造一個“東方財富”?
湘財證券聯手大智慧,是傳統券商與金融信息服務商的深度聯手。這不禁讓人想到東方財富的崛起之路。
2016年3月,東方財富通過收購西藏同信證券的方式拿下券商牌照,成為國內首家擁有券商牌照的互聯網平臺。在被東方財富收購之前,西藏同信證券實力極為弱小。東方財富將其收入囊中之后,對其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優勢和低價打法,主攻面向C端用戶的經紀業務和兩融業務,弱化投行等ToB業務。自此,券商業務成為東方財富的營收主力之一。2021年7月,東方財富市值一度趕超中信證券。2023年全年,其實現營業收入93.77億元,排在券業第20位。
目前,湘財證券營業收入位列行業60名開外,與大智慧聯手以后,能否實現業績飛升,再造一個“東方財富”?
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看來,這要看并購后的整合效果及市場反應。東方財富憑借其強大的用戶黏性和多元化的產品線,以及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在證券經紀、基金銷售、金融數據服務等多個業務領域建立了穩固的市場地位。湘財證券與大智慧除需解決并購過程中面臨的團隊融合、文化融合、系統兼容、客戶體驗一致性等問題,還需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優化產品服務,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用戶體驗,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協同效應,逐步轉變為類似東方財富的綜合型金融服務平臺。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姜富偉則更為樂觀,認為再造“東方財富”可能性較大。姜富偉表示,湘財證券收購大智慧順應了金融科技與券商業務融合的發展趨勢。 大智慧作為金融科技平臺,擁有海量用戶和數據資源,湘財證券則具備券商牌照和金融科技布局。雙方合并后,有望通過資源整合和業務協同,打造“金融科技+”的智能券商新模式,實現業務升級。
不過,在多位券商資深人士看來,湘財股份+大智慧能夠實現“1+1>2”,但復制一個東方財富挑戰很大。其背后,既有公司稟賦的差異,也有時代的因素。
在東方財富收購西藏同信證券的2016年,正是互聯網+的火熱時期,天天基金、東方財富網的龐大流量,可以更快轉化為券商業務特別是經紀業務資源,繼而為東方財富帶來可觀的傭金收入。
如今,AI+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流量轉化為券商業務資源的比例不及從前。更為重要的是,券商經紀業務傭金率已經大幅下降,2016年左右,萬分之三不足為奇,如今不足萬分之一者大有所在,有的券商經紀業務傭金已經降至萬分之零點八五。這意味著,相較于2016年,如今互聯網流量即使轉化為券商經紀業務資源,能夠貢獻的實際收入也已大幅縮水。
與此同時,從流量規模來看,大智慧距離東方財富亦存在差距。目前,大智慧月活在1000萬左右,僅略高于華泰證券,與東方財富的1600萬月活差異較大。
此外,湘財證券與大智慧的合作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早已有之。
早在2020年左右,湘財證券即與大智慧展開合作,大智慧向湘財證券開放部分金融數據接口。此后,湘財證券與大智慧展開戰略合作,合作開發智能投顧工具、機構客戶專屬交易平臺,并試點AI客服系統。
2023年末、2024年初,二者合作推出“湘財智投”APP,整合大智慧行情數據與湘財證券交易功能。目前,二者的合作已經較為深入。大智慧APP內置湘財證券開戶入口,為湘財證券進行新增客戶導流;大智慧的AI選股模型也接入湘財證券研究體系。
“湘財股份收購大智慧以后,湘財證券與大智慧的業務融合可以更進一步。但需要客觀看待的是,二者業務融合不是從0開始,這意味著合并以后的賦能空間會相對有限。”券商資深人士分析道。
PK指南針+麥高證券,誰的潛力更大?
如果說相較于東方財富全面轉型互聯網券商之時,如今湘財證券+大智慧起步時代已有差距。那么,另一組互聯網券商組合——指南針+麥高證券,可對比性或許相對更強。
與大智慧、東方財富相似,成立于1997年的指南針同樣為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頭部參與者。2021年,指南針正式開啟對網信證券的收購,彼時,網信證券已經問題纏身,收購之初,指南針曾表示將投入至少10億元資金用于償還網信證券債務。指南針收購網信證券,是我國證監會批準的首例證券公司破產重整案。
收購網信證券以后,指南針展開系列整改,并于2023年1月將網信證券更名為麥高證券。指南針同時給麥高證券制定了與如今東方財富排名相當的目標——在2026年前將麥高證券打造為行業前20名的證券公司,并通過金融科技驅動財富管理生態閉環。
從業績變動來看,收購網信證券后,指南針利潤提升尚未顯現。2021年,其凈利潤為1.76億元;2022年最高達到3.38億元;2023年降至0.73億元,2024年恢復達到1.04億元,不過與2021年尚且存在差距。
不過在營業收入方面,效果已經初顯。2021年,指南針營業收入為9.32億元,次年增至12.55億元,2023年稍微下滑至11.13億元,2024年達15.29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采訪與調研發現,相較于指南針+麥高證券,湘財證券+大智慧具有兩大特點。
一方面,指南針與麥高證券中,上市公司只有金融信息服務商指南針,并且指南針業績更佳。因此,指南針占據主動地位。而在湘財證券與大智慧中,兩家均為上市公司,湘財證券業績占據絕對優勢,擁有更大話語權。
另一方面,與彼時因問題纏身而被動陷入破產重整的網信證券相比,湘財證券各方面實力明顯更優,起步基礎好得多。大智慧盡管2022年以來凈利屢陷虧損,但其處于正常發展軌道中,并無明顯弱項。二者合并以后,無需處置風險,可以快速步入深度融合之中。
對于收購大智慧以后,湘財證券可能獲得哪些業務新機會,田軒認為有助于推動湘財證券的數字化轉型,幫助湘財證券實現從傳統證券經紀、投資咨詢、證券承銷等向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的轉變,拓展智能投顧、在線理財等新興業務。依托大智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湘財證券能夠更好地把握客戶需求,更好地開發系列定制化的金融產品,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需求。
而對于湘財證券+大智慧、指南針+麥高證券,二者誰能走得更快更遠,當前尚難預判,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