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易妍君 廣州報道 3月18日,港股高開高走。截至當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全天大漲3.96%,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指數分別上漲了2.79%、2.46%。
當天,互聯網科技、造車“新勢力”均表現不俗,如百度集團-SW(9888.HK)上漲逾12%,地平線機器人-W(9660.HK)漲逾6%;蔚來-SW(9866.HK)、理想汽車-W(2015.HK)分別上漲了8.95%、6.76%。醫藥板塊亦有亮點,藥明合聯(2268.HK)上漲逾12%,藥明康德(2359.HK)的漲幅也達到10.54%。
事實上,受益于新一輪AI敘事、南向資金持續流入等因素,自今年年初以來,港股主要股指的表現持續領漲全球市場。展望后市,機構判斷,港股科技板塊短期漲幅較快,可能出現回調。但港股市場整體估值仍處于歷史低位,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市場熱度蔓延
上周(3月10日~14日)港股震蕩調整,雖然3月14日港股市場迎來反彈,但當周主要股指仍呈現跌勢。
3月18日,港股強勢上攻,恒生科技指數全天大漲近4%,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指數分別漲超2%。
“科技股企業盈利表現強勁,成為推動港股上漲的重要力量。”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姚旭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姚旭升補充表示,國內政策持續發力,推動經濟基本面企穩回升,這為港股上漲提供了基礎條件。而美聯儲降息周期的延續使得全球資金流向新興市場,流動性改善為港股市場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支持,港股作為離岸市場受益明顯。此外,港股整體估值仍處于相對低位,隨著市場情緒的改善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低估值板塊的吸引力增強,資金持續流入推動股價上漲。
除了科技板塊,3月18日港股消費、醫藥板塊表現也十分突出。據Wind統計,3月18日,恒生非必需性消費指數、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分別上漲了4.02%、2.55%,漲幅居前。恒生醫療ETF、港股創新藥50ETF則分別上漲了3.3%、3.05%,港股消費ETF亦漲逾3%。
有市場人士指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落地,短期內提振了市場情緒。
在奶酪基金投資經理李銘洛看來,港股科技板塊和生物醫藥板塊估值正面臨全面重估。他分析稱,從本周開始各大港股上市公司即將發布2024年財報,而南向資金持續買入以及外資投行對港股投資評級的頻繁調整,都反映出全球市場持續看好本輪算力革命、中國科技資產。
南向資金“大舉涌入”
受益于新一輪AI敘事、南向資金持續流入等因素,港股表現持續亮眼。
截至3月18日,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科技指數自年初至今分別上漲了23.33%、25.90%、36.65%。同期,萬得全A、科創50指數的漲幅分別為6.87%、10.20%。
在港股市場中,科技股占據著較大比重,尤其是互聯網、軟件和電子行業。隨著中國科技資產重估,港股成為主要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自年初以來,南向資金大舉流入港股市場,成為推動本輪港股行情的重要力量。據Wind統計,2025年1月1日~3月17日,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超過3800億港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稱,南向的持續流入可能來自個人與私募的活躍,以及公募與險資的持續配置。綜合各方信息,該團隊發現,近期內地可投港股ETF資金凈流入快速抬升,創下月度新高,這部分或主要來自個人投資者。同時,近期港股通部分中小市值標的異常波動,與A股一些中小盤的表現特征類似,表明不排除有游資與私募資金參與,包括此前投資美股的資金在“東升西落”敘事下快速切換到港股。
此外,據該團隊觀測,部分險資仍在持續配置港股高分紅標的,并小幅增配科技板塊,內地公募也明顯增配港股科技股。
從流向看,“去年底高分紅仍是南向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但2月以來南向資金流入開始高度聚焦科技股。”中金公司研究部指出,春節以來,南向資金增持前十大個股共計1330.9億港元,占南向整體流入的55%,其中僅阿里巴巴就獲凈流入734.6億港元,占全部流入的31%。
后市如何演繹?
“高歌猛進”之后,港股后市將如何演繹?
“3月18日收盤,港股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已突破3月初收盤價格的高點,當前位置參與港股投資需防范前期資金獲利了結帶來的回調,同時港股上市公司進入財報公布月,需關注各科技公司對于算力資本的投入是否符合預期。”李銘洛表示。
廣發證券策略團隊分析稱,2024一季度港股市場盈利預測見底之后,得到了實際盈利數據的驗證,使得自2024年下半年起,港股表現開始具備進攻性。但也要看到,今年年初以來的估值抬升已經較充分地計提了年內進一步的盈利修復預期。在年報窗口期,如果沒有超預期的盈利表現,估值抬升行情有降溫的風險。
從中期角度看,機構對港股后市表現較為樂觀。
姚旭升分析稱,港股市場整體估值仍處于歷史低位,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在流動性寬松延續、國內經濟復蘇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港股有望延續震蕩上行的走勢。同時,隨著AI應用場景落地和國內科技自主可控邏輯的強化,科技股仍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交銀國際研究團隊看好港股AI及科技互聯網板塊,“特別是在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推動下,AI基礎設施提供商和算力相關標的正迎來估值重構窗口。”
中歐豐泰港股通混合基金經理羅佳明表示,港股一向有很多優質的消費企業。港股消費板塊估值當前處于歷史較低位置,具備較高安全邊際。港股消費股估值仍然存在較好的折價空間。他指出,后市的上漲動力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復蘇的進程,特別是后續經濟刺激政策的落地情況。此外,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也是關鍵因素,尤其是國內外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應用、終端場景拓展、機器人技術以及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的實際推進速度。
“目前市場對科技領域寄予厚望,但短期內實際進展能否達到預期仍有待觀察,這些因素將成為影響港股市場走勢的重要變量。”羅佳明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