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行業寒冬中,杭鋼股份一騎絕塵。
2月13日,該公司迎來第七個“一字”漲停,月度漲幅擴大至94.8%,總市值也超越了經營情況更好的華菱鋼鐵,升至A股行業第四位。
杭鋼股份為控股型企業,大股東為杭州當地國資,具體業務涉及鋼鐵、云計算和再生資源等領域。對于近期股價的異動,公司也已經數次發布風險提示。
比如,公司算力業務的經營模式主要為硬件設備及相關軟件的采購,集成后向客戶提供租賃服務,不涉及算力核心技術的研發等,預計2024年度占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的0.06%,占比極小,“公司與DeepSeek系統的開發、應用等核心技術無關……”
不過,由于公司所處的杭州近期在AI等領域表現過于突出,并且與阿里云存在合作關系,使得短期資金的炒作熱情異常高漲。
七連板期間,杭鋼股份區間日均換手率僅為1%。截至今日收盤,漲停價位上依舊累計有169萬手的買單。
算力子公司盈利尚弱
數據中心的建設,需要一定的能耗指標和土地資源,此前便有多家鋼鐵企業宣布建設此類項目。
杭鋼股份就是其中一個,該公司2019年曾經展開對杭鋼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收購,并建設運營數據中心項目,以此新增機架出租及運維服務等。
而早在近期DeepSeek爆火前,杭鋼股份已經表示,“今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產業運行情況持續向好,數字新基建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智能算力需求激增,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
同年7月,公司董事會還通過議案,同意其數據公司投入3.7億元采購AI服務器、網絡存儲等配套設備,搭建算力集群,以對外提供算力服務。
目前,杭鋼股份的數字經濟業務載體,以杭鋼云計算數據中心、浙江云計算數據中心和浙江省數據管理有限公司三大子公司為主,具體業務涉及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和數據處理等多個方面。
近期,公司還曾宣布以自有資金,對浙江省數據管理有限公司進行3億元的增資。
不難看出,杭鋼股份近幾年在數字經濟方面的投入力度確實不小。定期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以上三家公司資產總額已經超過25億元。
不過,相關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尚未體現出來,近兩年整體處于虧損或者小幅盈利狀態。
比如利潤規模較大的杭鋼云計算數據中心,2023年虧損1898萬元,2024年上半年轉為盈利732.7萬元,還無法對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帶來明顯支撐。
在昨日披露的股票異動公告中,杭鋼股份還指出,公司算力業務的經營模式主要為硬件設備及相關軟件的采購,集成后向客戶提供租賃服務,不涉及算力核心技術的研發等,預計2024年度占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的0.06%,占比極小。
此外,杭鋼股份多次澄清與深度求索無任何業務往來,卻依舊難擋市場炒作熱情。
2月11日,蘋果與阿里合作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AI功能的消息,再次為其股價上漲提供了新的催化劑。
在此之前,其子公司浙江云計算數據中心已經與阿里展開合作。
“浙江云公司主動對接阿里需求,協同世聯云科技扎實做好北區數據中心B棟機柜上架和運維,截至目前B棟已投運,已上電機柜數1069個,可運行服務器21000 臺……”杭鋼股份曾指出。
以上性感的業務、國資的股東背景,共同造就了杭鋼股份的七連板走勢。
如何定價?
由于短期資金炒作過于兇猛,杭鋼股份的漲幅表現已經脫離鋼鐵股的范疇。
Wind數據統計結果顯示,2月至今,杭鋼股份累計漲幅已經達到94.8%,而同期其他44只申萬鋼鐵股的平均漲幅則僅為2.93%。
這就涉及一個如何為杭鋼股份定價的問題,是將其看作成算力企業,還是鋼鐵企業。
從最新一期公司營收構成來看,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再生資源、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金屬貿易營收占比分別為42.4%、32.7%和23.7%,算力業務可能由于占比過小,并未進行單獨列示。
對此杭鋼股份異常波動公告指出,“公司主營業務為鋼鐵及其壓延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且短期內公司主營業務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從該角度定價,毫無疑問公司當前股價已經遠遠高估。
其中,一個比較維度便是與同業公司相比。截至2月13日收盤,杭鋼股份總市值已經達到342億元,反超華菱鋼鐵、位居申萬鋼鐵行業第四位。
而對比兩家公司,毫無疑問是華菱鋼鐵近幾年的經營情況更好。
在2024年虧損額動輒超過10億元的行業背景下,華菱鋼鐵預計當期凈利潤可以達到17億元至23億元,而同期杭鋼股份則預計虧損6.3億元。
“近年來,國內鋼鐵行業持續低迷,鋼材價格低位震蕩,疊加鐵礦石等主要原燃材料價格處于相對高位運行等因素,導致公司毛利率較低,2022年毛利率2.74%,2023年毛利率1.51%,2024年毛利率0.24%(未審),公司盈利能力相對有限。”杭鋼股份也指出。
所以,在不考慮算力概念對公司估值的影響下,公司只是一家競爭力并不算特別突出的區域性鋼鐵企業。
與自身歷史股價相比,當前杭鋼股份10.13元的股價,距2015年牛市時10.37元(前復權)的高點也已經是咫尺之遙。
接下來,一旦市場炒作情緒降溫,股價下跌風險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