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梳理重大計量需求進行攻關,賦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10個重點產業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旨在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計量瓶頸,打通能力建設、計量研發、應用驗證與產業落地的全鏈條,不斷提升產業計量供給能力。
《方案》以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目標,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集成電路、儀器儀表等10個重點產業領域,圍繞重大計量需求梳理形成一批重點項目,依托重點單位進行協同攻關,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計量問題。
《方案》明確將設立年度重點項目,項目的實施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征集項目需求。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集項目立項需求。
第二、建立項目庫。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各重點產業領域成立專家庫,負責項目的審核與把關,提供必要的咨詢意見和建議。
第三、遴選重點項目。結合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發展重點以及年度工作計劃,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年從項目庫中遴選10個左右的項目作為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年度重點項目,并明確項目的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
第四、推動項目實施。各項目牽頭單位負責制定具體的項目推進計劃,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對項目給予必要的指導、協調和支持,推動項目落地落實。
第五、強化項目管理。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需求梳理、項目申請、項目遴選、項目實施、項目監督的全過程管理制度,加強項目監督檢查。
第六、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項目成果轉化應用機制,通過現場推進會、成果展示會等形式進行重點推介和宣傳,及時向社會發布項目轉化應用的典型案例和優秀成果。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擴大再投資,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國家外匯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強化項目服務保障。明確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庫,做好項目服務保障工作。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可納入重大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并享受相應支持政策。
二是優化土地要素配置。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再投資時,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降低初期用地成本,具體方式按照現行鼓勵支持政策執行。
三是優化簡化有關辦理流程。外商投資企業以全資方式在境內新設立的法人企業,申請辦理其母公司已經獲得的行業準入許可,對于符合基本條件的,行業主管部門可依法優化簡化辦理流程、縮短辦理時間。
四是實施并落實支持政策。依法實施并落實相關稅收支持政策,鼓勵境外投資者在華再投資,促進形成更多有效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再投資企業所投資的鼓勵類項目,享受進口設備有關支持政策。
五是便利外匯資金使用。外商投資企業以合法產生的外匯利潤、境外投資者以境內合法取得的外匯利潤開展境內再投資的,相關外匯資金可以按規定境內劃轉。在符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且境內所投項目真實、合規前提下,外商投資企業以外匯資本金或其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開展境內再投資,被投資企業或股權出讓方無需辦理接收境內再投資登記手續。
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所需的外方關聯股東貸款、“熊貓債”,優化管理流程,納入“綠色通道”管理。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創新產品和服務,為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
工信部等三部門: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推進產品價格監測、產品一致性監督檢查、縮短供應商貨款賬期等工作
7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召開新能源汽車行業座談會,部署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工作。17家重點汽車企業、汽車工業協會、有關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等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提出:
一是加強監督檢查。深入推進產品價格監測、產品一致性監督檢查、縮短供應商貨款賬期等工作,開展網絡亂象專項整治、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和缺陷調查,確保產品安全、質量可靠。
二是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汽車產業提質升級。建立與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交流會商機制,積極聽取問題、建議和訴求反映,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三是強化標準引領。加快出臺新能源汽車電耗限值、電池回收利用安全等標準,引導企業深化科技創新,持續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
四是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倡導合法、公平、誠信、正當、有序的行業競爭,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網絡亂象,著力營造積極向上、文明有序的發展環境。
地方行動
山西:建立廳際聯席會議提高用地審批速度,對建設項目用地保障進行全流程跟蹤和動態監管
近日,山西省明確建立用地保障問題通報轉辦移交工作機制,保障建設項目用地提速增效,構建高效、規范、協同的問題處置閉環管理體系,協調推動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各類問題順利解決。
一是建立廳際聯席會議制度,保障建設用地審批提速增效。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5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加強溝通協調與信息共享,形成緊密的工作合力。針對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各部門提前介入,從項目規劃選址、立項初設、用地指標分配到報批流程等各個環節,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服務,確保項目用地的合法性、合規性與時效性。
二是搭建專門重大項目調度平臺,對建設項目用地保障進行全流程跟蹤和動態監管。對2022年以來已批準用地預審未完成用地審批的項目及2025年省政府確定的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省市級重點項目用地進展情況進行全流程調度。項目前期,通過該平臺及時掌握項目的類型、規模、選址以及用地需求等基礎信息。項目推進中,市縣部門可實時更新項目用地的工作進度、存在問題等信息,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共享,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協調解決。項目用地辦理過程中出現難點堵點問題時,平臺能夠迅速進行轉辦移交,將問題分配至相關責任部門,并明確辦理時限和要求,確保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同時,上級部門可以通過平臺對問題處置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對處理不力的情況進行督促整改。
云南:支持云茶、云花、云果、云咖、云菌等電商產業,加大助企惠企力度
近日,云南省商務廳出臺2025年電商培育扶持政策,圍繞培育扶持限額以上電商企業、培育云南特色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支持電商分揀集散中心三方面加大助企惠企力度。
政策明確,培育扶持限額以上電商企業。支持對象為新入庫的限額以上網絡零售商貿企業,鼓勵企業升規納統,開展網絡零售業務、提升運營能力、擴大網絡銷售規模。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5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資金支持。
政策明確,培育云南特色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支持對象為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支持云茶、云花、云果、云咖、云菌等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形成全省電商標桿企業。支持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建設營銷平臺、提升數字服務能力等,提升網絡零售規模,帶動電商產業鏈協同發展。對評選出的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按每家4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資金支持。
政策提出,支持云品電商供應鏈及電商產業發展建設項目,支持電商企業發展“電商+產地倉+寄遞物流”,開展包括集貨、加工、包裝等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以及分揀、配送、倉儲物流體系建設等項目。
典型案例
天津濱海新區:啟動“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實現“一表通查”“一查多用”
為著力破解市場監管效能瓶頸,提升監管精準度,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在全市率先啟動“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探索,推動網格化監管模式向數字化、智慧化迭代升級,為優化營商環境注入全新動能。
“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探索以“一次檢查、全面體檢”和“一年查一次、無事不擾”為核心原則,靶向實現“監管效能最大化”與“企業負擔最小化”雙重目標,將制度設計深度融入市場化、法治化改革全局,推動監管資源從“碎片化”向“系統化”整合,全力實現讓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一是明晰職責流程,實現“一表通查”。將濱海新區市場監管756項檢查事項整合成“一張清單”并動態調整,按檢查對象類型精準畫像,推行“一表通查”工作法,通過重構監管要素與業務流程,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從源頭壓減入企檢查頻次,降低經營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讓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成為最優營商“底色”。
二是強化數據聯動,推動“一查多用”。創新開發網格化監管系統“自動關聯”功能,將542項一般事項檢查結果跨任務、跨場景復用,實現“一次檢查、多方共享”。將214項重點事項與一般事項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對合規企業“無事不擾”,真正讓企業感受到“監管有力度、服務有溫度”。
三是剛性計劃管控,杜絕“隨意執法”。在全市率先出臺《天津市濱海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日常監督檢查任務統籌實施工作辦法》,每年初制定年度檢查計劃清單,未經批準不得隨意增減、更改計劃清單所列內容,確保市場監管部門集中精力和資源對重點領域、關鍵事項實施有效監管,以“清單化、標準化”杜絕隨意執法,推動監管效能從“粗放型”向“精準型”躍升。
“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探索不僅是監管模式的創新突破,更是市場監管部門新時代服務經營主體的生動實踐。目前,改革已在部分市場監管所試點啟動,通過“問題發現—分析研判—改進提升”動態機制,全周期跟蹤評估成效,適時全域推廣改革成果,打造“精準化、數字化、協同化”現代市場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