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演講時提及穩定幣,6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聯合啟動的“跨境支付通”在便捷辦理人民幣與港幣的實時跨境匯款的同時,也為未來人民幣穩定幣發展和合規應用并逐步融入現有支付通道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比傳統的支付方式,在跨境支付領域,穩定幣最大好處在于可以大幅度降低支付成本、縮短支付時間,提高支付效率,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傳統支付費用在6%左右,而基于公共區塊鏈上的穩定幣由于是點對點支付,費用幾乎為零。傳統電匯支付需要耗時數日,而用穩定幣支付時間以秒計,不僅大幅度節約了成本,而且跨境支付周期縮短則提高資金的周轉率,最終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率,增強了支付的便利度。由于穩定幣有1:1的儲備資產對應可以保持幣值穩定,鏈上無需銀行賬戶,而且,同時因為是點對點交易的加密貨幣,能夠繞開傳統的SWIFT,不用受到金融制裁和次級制裁的威脅,是數字時代完美的支付工具。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不僅有“特里芬難題”而且在當下更加無解。美國前財長曾經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但現在美國正面臨著迅速攀升的政府債務困局,2024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的利息收入占其財政收入的比高達18.7%(達到10%就是警戒線),居高不下的美債利率更令接近37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務存在堰塞湖風險,美債長短期收益率的倒掛,也在警示美國可能面臨的經濟衰退和金融風險。美債困局令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全部摘除美國3A主權信用評級。面對著債務快速累積、利率高企的美債,規模龐大的外國機構在減少對美債的持有,美國財政部只能下場自行購回美債,面對美債信用崩盤的風險,前景廣闊交易規模走升的穩定幣就成為了美國挽救美元和美債信用的救命稻草。
支付特別是跨境支付是穩定幣基礎性的、最具優勢的核心應用,由于其所具有的便捷高效特性,穩定幣在其出現后的11年里規模快速擴張,截至今年5月末,穩定幣規模已達2500億美元,用戶數達2.5億個。預計到2030年,穩定幣規模可達數萬億美元的規模,而這個時間或還會提前。作為加密貨幣,穩定幣顧名思義,幣值相對穩定,穩定幣可以對應法定貨幣、黃金甚至算法等資產,當然這個法定貨幣不只對應美元,還可以對應歐元、港元等其他法定貨幣。當下穩定幣有95%以上對應的是美元或者美債資產。作為主要對應美元、美債儲備資產的穩定幣,確實對當下的美債甚至是美元危機的解決是個不小的助力。
美國近日通過的《GENIUS》法案首先是為了規范穩定幣的發展,其中包括必要的防火墻限定,法案認定穩定幣不是債券也不是商品,而是加密貨幣。但是《GENIUS》法案不僅限定了穩定幣發行門檻,也限定了發行人,最為霸道的是,《GENIUS》法案限定發行的穩定幣對應的儲備資產必須是100%的美元或美債,美債要是三個月內的短期美債,這實際上就是要壟斷穩定幣的發幣權,企圖通過穩定幣購買來增加美債需求,延展美元的數字霸權。
伴隨著穩定幣法案的陸續出臺,穩定幣被納入到監管范疇當中,未來其用途或不止于跨境支付結算,更多的應用還在開發中。世界多國傳統的互聯網巨擎、銀行金融機構、跨國信用卡公司甚至零售企業等正在紛紛涌入穩定幣市場,布局、合作和開發,國際大行也在摩拳擦掌準備發行其穩定幣。
伴隨穩定幣需求的快速增長和供給的增多,加密貨幣的規?;蚣铀贁U圍。中國香港穩定幣條例的出臺,能有效助推穩定幣在香港的發展,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國際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地位。
相比美國《GENIUS》法案霸道式監管,香港的穩定幣條例則并未限定穩定幣的儲備資產一定要是港元,甚至可以對應資產和算法等,牌照申請方需要2500萬港元的儲備資產對應。相比《GENIUS》法案,香港穩定幣條例更具包容性、創新性、國際性,也有助于香港發展穩定幣市場,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由于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無論是傳統的網上銷售公司還是跨境支付卡公司,抑或是國際化的銀行金融機構,都在加速進入穩定幣市場并開展全球布局,京東就正在全球申請穩定幣牌照,未來公眾或可用穩定幣來購物。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中國,發展穩定幣具有巨大的潛力。
穩定幣通過將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與中心化的現代金融連接起來,發揮著在數字經濟、數字貿易、數字金融領域的穩定器作用,不受金融霸權左右地健康發展是穩定幣發展的初心。不僅美國和中國香港在推出穩定幣法案,歐盟、英國、新加坡、日本等國也都在或已經推出相關穩定幣法案。
在公鏈上運行的穩定幣要想在全球范圍內長期健康發展,需要各國和地區加強政策協調,防止監管套利,促進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此,各國和地區應在以下方面加強監管協調:一是建立統一的監管框架,明確儲備資產的標準,在牌照準入與分級監管方面做到一致;二是促進跨境監管的積極協作,統一反洗錢法的標準,建立危機的處置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傳導;三是要建立使用者風險的應對指南,包括評估發行方的可信度、儲備資產的透明度、牌照準入合規,關注政策變化、市場信號,設置價格預警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