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推動大力提振消費,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的出臺,是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引導金融機構在消費的供需兩端強化金融服務,在信貸、債券和資本市場上,通過“支持增強消費能力”等6方面的19項金融創新舉措,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該《意見》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
首先,創新結構性金融工具,以政策的精準滴灌激活消費潛力。一是創設專項貨幣政策工具。《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設立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這是在2022年我國實施的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上的擴容升級。預計在住宿餐飲、文體娛樂、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會持續擴大。二是創新消費信貸供給模式。《意見》提出要推動零售類貸款資產證券化增量擴面,明確將個人汽車、消費、信用卡等貸款納入資產證券化范圍,以促進信貸資產的存量盤活。這一舉措,有助于暢通流動性循環機制,通過證券化將銀行表內資產轉化為可交易證券,金融機構可回籠資金并釋放更多信貸額度,提升消費信貸供給能力。中央結算公司的數據顯示,信貸ABS中,個人汽車抵押貸款ABS是發行規模最大的品種,2024年占信貸ABS發行量的47.96%。同時,這一舉措也有助于形成風險分散效應。
其次,通過直接增收與間接賦能相結合,全方位提升居民收入。該《意見》強調消費的需求端,激勵消費需求端的政策位居前列,政策傾向性較為顯著。一是通過加大對創業就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構建低成本創業生態,提高居民工資與經營收入。民營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是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經營主體,《意見》不但在政策層面鼓勵創業貸款,而且要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創業的制度性成本。實際工作中,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將是主要的被扶持群體。二是在家庭財富管理上,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不僅要在股市的“長牛”行情中,提高股民的投資收益;也要在股權融資上,積極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的投資。三是基于我國人口結構的變遷,針對人口老齡化的消費需求,《意見》鼓勵金融機構研發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以促進退休人員的財富儲備和穩健增值。
第三,通過對消費基礎設施和流通體系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消費供給效能。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基礎設施格局尚待完善,尤其在文旅體育、賽事演藝、醫療養老等場館設施,以及縣域物流配送體系的“最后一公里”等方面,消費環境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消費市場擴容提質的制約因素。因此,《意見》做了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舉措,探索創新適應資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促進提升消費供給效能。另外,適合不同群體的消費環境是激發消費活力的一項核心因素,《意見》從數字人民幣、強化消費領域信用的信息歸集共享以及規范金融信息的披露等各方面,就優化消費支付服務、健全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具體領域,提出了持續改善居民消費環境的政策舉措。
未來,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強《意見》的政策落地。一是暢通金融政策工具的傳導。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穿透式監管,優化再貸款管理,建立“資金流向—效果評估—風險監測”的全流程跟蹤體系。二是持續完善數字化信用治理體系。建立、完善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共享機制是一項必須、且較為急迫的工作,實現全國消費領域的信用數據互聯互通是其中的工作目標。三是優化消費金融風險防控機制。需要設立消費金融風險補償基金,用于應對消費金融可能引發的風險。四是不斷深化金融支持消費的跨部門政策協同機制。在改革的中長期視角下,需要通過財政金融聯動和產業、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推動金融與消費實現良性循環與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