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關稅戰”,可能連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經濟大省廣東還頭頂著中國“羅非魚養殖大省”的名號。
在被譽為“中國羅非魚之都”的廣東茂名,2024年,這里的羅非魚產量突破27萬噸,占全國出口總量31.5%。
算下來,這已經是羅非魚遭遇的第二次關稅戰了。2018年那會兒,當時出口市場相對單一的羅非魚產業,幾乎可以說是被當頭棒喝。
出口遇阻不慌,轉型升級謀新局
而這一次,當大家又替羅非魚前景感到擔心的時候,卻發現不少羅非魚從業者們雖然對出口美國市場確實有點擔心,但對前景都挺淡定。甚至有些人反過來告訴我們:也沒那么慌。
“關稅的問題,其實也是一次機遇。”國聯水產副總裁曹洛丁在采訪中直言,“我們認為,這是一步一步走出對美國的依賴的過程。與此同時,我們在非美國市場也在持續地增長。”
從硬扛到硬剛,內銷突圍新打法
其實在上一輪關稅風波后,很多企業一邊“硬扛”一邊找出路,羅非魚也主動“游”向了新市場。今年一季度,茂名市羅非魚出口達5.1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五成(51.1%)。如果你有機會去產業一線看一看,你會發現,現在的羅非魚企業已經不是以前只有連片的水塘和簡單的生產加工流水線了。品牌打造、消費者需求大數據分析、市場運營,電商平臺成了不少企業的標配。企業開始琢磨國內市場的消費偏好,在國內,原本不怎么被市場接納的羅非魚,也在中國人的舌尖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我們針對國內市場,比如餐飲端,需要做菜品設計與應用;超市端還要做產品的視覺設計、消費溝通。”環球水產營銷管理中心副總經理黃曉霞介紹,企業正在深入不同消費場景,找準“接地氣”的方式。
吃過的虧,如今成了鋪在腳下的路。經過這幾年的歷練,羅非魚和它身后的產業,終于從“硬扛”到有資本“硬剛”。今年關稅戰剛剛出現,就有很多經銷商主動飛到茂名,幫助羅非魚打開內銷渠道。
平臺企業魚類采銷經理杜曉婷透露:“我們與相關企業通過溝通,達成了千萬采購金額的計劃。”她還透露,今年平臺專門設立了“出口轉內銷專區”,“通過產品方向的補貼和流量傾斜,加快這條魚在國內市場的布局和破圈。”
一條魚的韌性,是中國企業的縮影
市場有漲有跌,企業怎么在風浪里成長?其實,看這條并不顯眼的羅非魚也能找到答案:你看它都能適應。只要活法夠靈、方向找對,水草再多、風浪再急,它都能游出一片新的空間。出口遇冷?那就長出“本土化的鱗片”,轉型內銷;傳統渠道受限?那就轉向新平臺。這既是羅非魚的“適應能力”,也是中國企業的“生存韌性”。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