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陸躍玲
4月30日,“創建助力‘百千萬’·文明鄉風潤南粵”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廣州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舉辦,并同步舉辦鄉村非遺文化集市、“百千萬工程”主題攝影展。50個特色攤位、近百位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用美食、技藝和潮玩,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盛宴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精彩上演。
2025年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關鍵之年。三年來,廣東在推動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穩步增強、產業集群加快集聚、園區載體全面提升、特色優質產業發展壯大、農文旅融合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城鄉風貌連線連片提升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作為獨特的文化資源,正成為激活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抓手。
廣東具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粵劇、舞獅、陶瓷、英歌舞、賽龍舟等等,總能成為刷頻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在當天的啟動儀式上,揭陽普寧市泥溝村英歌隊演出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作品《盛世雄風》,韶關市翁源縣翁城鎮的一群學生帶來了詩歌朗誦,來自全省各地的鄉村演藝達人用歌聲唱響豪情,廣州市龍獅協會獻上少年獅舞表演……多場“帶露珠、沾泥土、冒熱氣”的文藝表演贏得陣陣喝彩。
非遺不僅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更是潛在的經濟增長點。傳統手工藝、民俗表演、節慶活動等非遺特色產業具備多重優勢:首先,在一些領域工業化產品同質化的當下,非遺的獨特性和文化附加值能形成市場賣點。其次,非遺產業鏈具有延伸性,可向旅游、文創、教育等領域拓展,形成“非遺+文旅”“非遺+電商”等新模式。此外,非遺產業還存在就業包容性,可方便留守婦女、老人等群體參與,助力家門口增收。
如何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軟實力”和“硬支撐”,是接下來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在“百千萬工程”推進中,需深挖各地非遺的獨特基因,形成“文化辨識度—產業附加值—經濟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通過創造性轉化,使非遺文化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的紐帶,讓非遺從“紙上名錄”,真正轉化為驅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