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近日,百度副總裁謝廣軍女兒卷入的“開盒”事件,引發公眾對隱私安全與網絡暴力的強烈關注。
這場因飯圈爭執升級為隱私泄露的惡性事件,不僅暴露了未成年人行為失范的隱患,更揭示了數據安全防護的脆弱性與網絡生態治理的復雜性。3月18日和19日,百度安全負責人及百度官方兩度回應,強調數據并非從內部泄露,而是源自海外非法社工庫,并稱已經報案。
事件背后,如何平衡個體責任、平臺義務與法治監管,構建清朗的網絡生態,亟需全社會共同反思。
此次事件始于部分年輕網民在追星過程中的爭執,最終演變為針對素人的隱私泄露與網絡圍攻。這折射出飯圈文化中“黨同伐異”的極端思維。部分粉絲將偶像崇拜異化為攻擊異己的工具,甚至將“開盒掛人”作為“正義執行”的手段,將他人隱私視為可交易的“戰利品”。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道德與法律的雙重底線。
近年來,中央網信辦多次專項整治“開盒”行為,明確指出其對社會秩序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危害。對這種惡劣行為需要從源頭綜合治理,多方合力遏制網絡情緒極端文化的蔓延。
“開盒”行為的本質是對公民個人信息權的粗暴侵犯。無論是通過非法社工庫獲取數據,還是利用平臺漏洞竊取信息,均構成對法律與倫理的挑戰。我國《刑法》明確規定,非法獲取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者可追究刑事責任。
該事件也暴露了黑產鏈條的猖獗——幾元即可購得隱私信息,海外社工庫甚至可以免費獲取。這警示我們:數據安全需全社會形成聯防共治的合力,而非單一平臺之責。
面對輿情,百度安全負責人指出內部數據經匿名化處理且權限分離,即使是副總裁級別亦無權觸碰用戶隱私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一些陰謀論和謠言。但也再次提醒相關平臺和企業:要贏得用戶的信任,需要以持續的技術投入與透明的管理機制為基石。
整治侵犯個人隱私與網絡暴力,需要從自律、監管與法治三個方面入手。
每一位網民個人都要加強自律。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每個個體需敬畏隱私紅線。從“圍觀”到“施暴”往往僅一步之遙,理性發聲、拒絕參與人肉搜索應成為共識。
平臺需強化內容審核與算法治理。很多平臺都強調,已通過技術手段過濾低俗信息,個人隱私是不容觸碰的紅線,但若僅僅依賴機器人而忽視人工干預,則難阻惡意內容擴散。同時,還應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此外,完善青少年模式、阻斷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渠道,是平臺不可推卸之責。當然,家長也負有不可讓渡的引導教育之責。
法治重拳隨時在線。建議監管部門時刻不放松打擊黑產鏈條,對非法社工庫和“開盒”服務提供者從嚴懲處。2023年9月“兩高一部”發布的網絡暴力治理意見已明確“人肉搜索”的刑事責任,關鍵在于落實執行,形成威懾。
“開盒事件”像一面鏡子,既照見人性的幽暗,也映射治理的盲區。數據隱私不可褻玩,網絡暴力不能縱容。唯有厘清責任邊界——該追責的依法追責,該整改的務實整改,該教育的長期引導——才可能有一定概率在數字時代守護個人的“隱私尊嚴”。
“開盒”之風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