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評論員 孫昀
蛇年春節,海內外最大的話題莫過于DeepSeek,其不但在AI圈子里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討論,也在區域經濟領域產生了層出不窮的話題:為何DeepSeek不在別的城市產生。
國產電影《哪吒2》的火熱和宇樹機器人在春晚上的出圈,更讓“反思體”擴大,變為某某城市為何培養不出杭州六小龍?
節后工作日,不少城市的當家人也確實開始密集調研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產業。
在各種反思中,對于營商環境的討論最多,但這是問題的答案?
在2024年,中國社科院、中國貿促會、北京大學等多個研究機構分別發布《中國政府透明度指數報告(2023)》《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發展評估報告》《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3》等不同版本的營商報告。實際上,北、上、廣、深等國內一線城市的營商環境評分并沒有明顯的差距,甚至大部分中東部省份的主要城市營商環境評分也不存在明顯差別。
這都顯示出,經過多年來對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建設,各地政府在辦事效率、政策力度取得了顯著進步,差別已經很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在產業政策工具箱的完備性上并無明顯“代差”。
我們認為,將DeepSeek等明星企業的誕生發展簡單歸因于營商環境,是將工業制造業的招商思維簡單套用在了知識經濟上。我們也要摒除掉類似于“拋開企業自身事實不談,營商環境就一點錯誤沒有么?”的敘事邏輯,避免落入自證陷阱。
在知識經濟產業政策上,頭部城市特色可能略有差異:北京中關村的“先行先試”立法授權、深圳的跨境數據流動制度創新、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離岸金融便利、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揭榜掛帥”機制等。側重雖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針對知識密集型產業特點的差異化制度供給,政策“錯位”給了城市產業差別化競爭更大的空間。
回到DeepSeek和AI產業,決定其發展布局的已為隱形要素。
在波士頓咨詢的相關研究所示,全球AI領軍企業選址中,政策優惠權重已降至12%,人才密度(38%)和產業協同網絡(29%)成為關鍵要素。
有公開報道稱,部分知名高校計算機學院每年都向DeepSeek輸送規模達到一定數量的優秀畢業生。如何提升優質人才的供給能力,以及人才的交流網絡——這一點或許更值得探究和思考。
此外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營商環境是企業、產業發展的外部原因,科技企業的成功本身的內因更為重要。市場從不缺乏話題,從數字人、元宇宙到“百模大戰”,市場也從不缺乏參與者,但如何找到并支持持久投入、潛心創新的行動者,是需要持久思考的命題。
當前出現的“反思潮”,本質上是城市競爭壓力傳導的應激反應,需要警惕其演變為兩種傾向。
其一是“對標焦慮癥候群”,典型表現為個別城市提出的“三年打造五個Deepseek”的躍進式目標,忽視AI產業需要的基礎研究沉淀規律。
其二是“政策尾隨慣性”,如多個城市春節后突擊出臺的機器人產業規劃,在技術路線上均重復“人形機器人+工業視覺”的相同配方。
我們認為,城市和區域產業發展是有著“地緣基因”。例如,深圳大力發展“20+8”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低空產業的發展是根植于深圳及大灣區整體產業鏈和供應量,是基于多年的制造業生態的培育和迭代。
另外,“時空閾值”也很重要,蘇州生物醫藥產業深耕了二十多年,持續投入,最終成就了產業地位。深圳的比亞迪在2019年也經歷了至暗時刻,“差一點就活不下去了”。但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攜手,讓深圳在新能源車競爭中最終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別人家的孩子”說的好可以激發自家孩子的學習熱情,但不依據自身情況的簡單模仿,效果既不一定好,還容易破化了自己的學習節奏和熱情。
真正的產業治理現代化,不在于追風口,追流量,對每個風口都作出條件反射。在這股DeepSeek反思潮中,堅持“久久為功”,當各城市都能培育出不可移植的創新“微氣候”,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版圖自會呈現百花齊放的生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