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陳白
《哪吒之魔童鬧海》在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據媒體報道,截至2月11日晚,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90億元,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90億票房電影,暫列全球電影票房榜第27名、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第6位。
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時人們還在感嘆“國漫崛起”,時隔五年之后,《哪吒2》以精良的制作、緊湊的結構和爆燃的故事,已經使得其超越國漫的框架,成為中國影史上最成功的作品。
與業內試圖和主創團隊綁定以分擔風險的一般模式不同,穿透《哪吒2》的股權結構可以發現,主要投資方還是光線傳媒本身。資本市場也對此給予了正面反饋:與票房飆升同步的是該片出品方光線傳媒的股價。2月11日,光線傳媒報收20.10元/股,漲幅20.00%,總市值達到589.66億元。近五個交易日,該公司累計漲幅超過110%。
這部電影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中,觀眾都能夠看到整個電影團隊的努力和誠意:資方給予了導演團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打磨作品,而導演餃子和他的制作團隊更是五年專注磨一劍,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現象級大片——無論在視覺效果、制作水平還是故事框架和深度隱喻上都充滿了想象張力。
而再對比同檔期的電影可以發現,在《哪吒2》爆火背后,是中國電影產業資本運作的深層變革正在發生——“流量+IP”決定一切的時代正在逐漸過去,觀眾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不愿意為只有流量和IP、內容卻空洞無物的電影買單,唯有好作品,才能使得電影產業煥發生機。
前幾年,國內電影市場曾一度陷入“流量+IP”為王的資本迷局中。彼時市場對于流量明星的追捧熱潮剛剛興起,一些資方認為掌握了流量就掌握了商業密碼,甚至形成了“速成爆款”的執念,催生了“30天劇本、60天拍攝、90天回款”的畸形模式。特別是在2016-2018年間,有的影視公司為爭奪明星資源開出天價片酬,這種涸澤而漁的邏輯甚至導致了諸如“摳圖電影”等令人咋舌的荒誕現象。一些資方的追逐流量、賺快錢的思維不僅造成部分影片內容質量的大幅度滑坡,助長了不良循環。在“頂流”有限的檔期和天價的片酬面前,一些制作方被迫壓縮創作周期,藝術品質讓位于票房對賭,第一屬性本應該是文化創意產品的電影,也在相當程度上被異化。
而這種工業化流水線產出的低質量內容,無疑已經無法滿足擁有越來越高審美需求的電影觀眾。2019年以來影視產業寒冬的現實,實際上就是前期“唯流量論”的速成商業模式反噬產業的必然結果。電影產業過去這些年始終難以真正走出困局,固然有人們消費習慣此前因為新冠疫情產生一定改變的因素,但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好作品讓觀眾愿意走進電影院。對于觀眾來說,在電影院花費了時間和金錢,體驗卻還不如刷短劇,那橫店走向“豎店”,本質上就是消費者在嘗試用腳投票來反抗投資方的快錢邏輯。
事實上,電影產業天然的結構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反短期思維的產業。從電影生產周期來看,從劇本選擇到選角、拍攝乃至后期的宣發,每一個步驟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且難以被標準化。動畫電影盡管沒有選角的壓力,但時間可能要求更長,從劇本創作、角色設計、分鏡繪制到特效制作,每一個環節不僅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還需要創意和想象力的加入,而創意是無法講求效率的。這種產業結構是天然排斥只想賺快錢的短期資本的,那種“流量明星”就是票房保障的思路,已經被徹底證偽。
從這個角度來說,2025年或將成為中國電影行業從流量快錢邏輯回歸到精品制作邏輯的關鍵轉折之年。在流媒體沖擊影院、AI重構制作的今天,電影產業目前的當務之急,其實反而是盡快回歸到“好作品才有好票房”這樣的基本常識和產業本身的客觀規律上來。而從投資邏輯的角度來看,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電影產業想要實現基業長青,當下最為需要的,是有能力發現好內容、并愿意相信和等待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