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冉黎黎 北京報道
7月10日,在2025貝殼財經年會“建設開源之都:智AI未來,生態共澎湃”論壇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生產性服務業有五大戰略性功能,應該高度重視。
黃奇帆指出,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以科研創新為核心的服務業,除了推動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提高制造業的產業運行效率和效益以外,不僅是新質生產力和高科技制造產生的溫床、動力和土壤、生態環境,同時,生產性服務業自帶光環,是全世界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種增長極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為五種增長功能:
第一,是GDP的增長極,并且往往成為發達社會GDP板塊中最大的板塊。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以科研創新為核心的服務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同時自帶光環,也是全世界獨角獸的最大板塊。
第三,生產性服務業也是服務貿易的增長極。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不夠到位,是因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得不夠到位。大量生產性服務業輸入到中國,這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的服務貿易輸入中國,而中國自己的服務貿易出口除了勞動密集型生活性服務貿易以外,生產性服務貿易不足。
第四,生產性服務業是產品高附加值的基礎。如果拆解手機,例如售價六千元的手機,零部件制造成本最多三千元,還有三千元是看不見的軟件、專利、知識產權或者芯片內置的各種程序等等。所有的制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礎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嵌入到機器裝備、終端產品中,因此生產性服務業也是制造業產值利潤率提高的基礎。
第五,生產性服務業也是全要素生產率發展的基礎。生產性服務業來自知識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投入,新質生產力要求在傳統的要素之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是要抓好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總體上生產性服務業有五大戰略性功能,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黃奇帆表示。
黃奇帆表示,在2010年以前,全世界制造業最重要的十大板塊里中國是沒有“領跑”的,基本上是在后面“跟跑”,現在在高鐵、汽車制造、新能源裝備、電力裝備、造船五大領域處于“領跑”地位,在生物醫藥、信息智能技術、芯片生產、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也從“跟跑”進入“并跑”階段。因此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概念,現在翻開了新一頁。
黃奇帆指出,盡管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這么重大的成就,但是在生產性服務業上相對落后。不僅表現在總量上,也表現在具體的內涵上,大體上跟生產性服務業有關的五個指標現在還相對是比較薄弱的,是短板:一是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偏低;二是服務貿易占進出口貿易的比重較低;三是制造業產值利潤率較低;四是獨角獸比重低;五是全要素生產率低。
“在‘十五五’期間到2040年我們要著力消除以上所說的五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要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良性的發展。”黃奇帆表示。